他們是:量天測海的「生力軍」 ——記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洋測繪系青年教員群體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1 14:00
這里,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國際海道測量師和國際海圖制圖師「雙A」級授權培訓認證單位、全軍唯一的海洋測繪專業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洋測繪系。
這里,匯聚着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4歲的青年教員群體,在矢志強軍的征程中,他們潛心研究、矢志育人,踏踏實實地踐行着共和國海測人的信念和追求。
金秋九月,柔風送爽。我們榮幸地走進這里,目睹這一群年輕教員們的熱血風采。
關鍵字:使命——爭當未來海戰場的「開路先鋒」
「測繪海洋、透明戰場」。步入海洋測繪工程軍隊重點實驗室的大門,一行鮮明的標語,不禁讓人為之振奮。
「海上戰爭,測繪先行,如果把海軍作戰艦艇比喻成保衛祖國海疆的中堅力量,那麼海洋測繪就是當之無愧的『開路先鋒』。」該系主任鄭義東說。
一次,教員吳迪參加部隊演習期間,無意間聽到作戰部門的參謀抱怨某套系統更新不及時,用起來特別繁瑣。了解相關情況後,吳迪當即拍着胸脯打下包票:給我半年時間,一定可以研制出一套既穩定成熟又方便實用的新系統。
然而,好心的同事卻勸她,像這樣一無上級經費保障、二無技術支持的科研項目,很難出成績,甚至還會耽誤自身的教學科研任務。
「軍人的主業是打仗,如果成天盤算自己的『小九九』,能打仗、打勝仗從何談起!」吳迪的回答異常堅決。
重任在肩,使命催征。據介紹,按照國際慣例和國家相關測繪法規,該系是由海軍代表國家特設的、全國唯一的工科專業。「作為這支『國家隊』一員,不僅代表着光榮和自豪,更意味着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采訪中,教員邊剛給記者講了這樣兩個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戰中,僅美國海道測量局就給盟軍參戰艦艇發放海圖28萬張;國外的一名海圖制圖師,由於粗心將海圖上的一個位置點標錯,造成船毀人亡的嚴重事故,在退休數年後仍然被逮捕並追究法律責任。
「認真、准確、細致、及時,是每名海測人的工作作風,更是培養海測人才的基本標准要求。」海道測量教研室主任徐衛明告訴記者,最新的測量設備,實時傳來的數據成百GB計算,從中鑒別出准確可靠的信息,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素養,更離不開堅如磐石的信念毅力。「作為一名海測教員,培養出未來海戰場環境的保障尖兵,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着國家加大對海洋的開發,地方對海測專業人才的需要也與日俱增,不少年輕教員紛紛收到地方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拋來的「橄欖枝」。
讀研期間,在導師暴景陽教授的悉心指導下,許軍逐步找准研究方向,完成的一篇重要論文在測繪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然而,讓他驚訝的是,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赫然寫着自己的名字。
「以身作則,不計名利,為青年教員『鋪路』,是我們的光榮傳統,更加彰顯出軍校教員的使命擔當。」有着36年教齡的鄭義東主任說道。
關鍵字:創新——為古老學科注入「新活力」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在海上捕魚、航行時就產生了對海洋進行測繪的需要,對於這個古老的學科來說,創新是它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訣。」該系海圖制圖教研室主任張立華告訴記者。
剛剛畢業,張立華被分配到南海艦隊某偵測船大隊。在海防一線工作中他發現,古往今來,航線選擇均靠人工經驗判斷,但變幻莫測的洋流潮汐,讓暗礁、淺灘、沉船等海中規避物暗透「殺機」,而對於海軍艦艇來說,航線選擇上的一個微小疏忽,也可能會直接導致戰機錯失,甚至帶來戰爭天平的瞬間失衡。
如何才能高效快捷地實現海上航線的最優化和最精准選擇?從此,這個問號讓張立華朝思暮想。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一邊教學,一邊自學自動化、測繪、航海、海洋等諸多學科相關知識。經過近10年的刻苦攻關,終於完成了《基於電子海圖的航線自動生成理論與方法》,通過將空間分析技術融入電子海圖,捕捉海域規避、船體噸位、潮汐風流等動態要素,自動生成安全、快捷、經濟的最佳優選航線。業內專家評價,這一研究成果將對提高海軍艦艇的戰斗力,直接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動作用。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該系青年教員群體中引來強烈反響和共鳴,他們一致表示,「對於軍隊科技工作者,首要的任務就是把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斗力。」
這一成績的背後,一套名為「艦用海圖遠程支持系統」功不可沒,它的出現有效破解了艦艇海圖的「在航及時打印」難題。而這一系統的主要研制人正是該系85後教員董箭。
如今,董箭經常能夠接到一線部隊指揮員打來的感謝電話,無不稱贊「這套系統太及時、太好用了!」
「激發學科的活力和創新力,必須打破「學術堡壘」,避免『近親繁殖』。」許衛明對此深有體會,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被系里推薦到清華大學攻讀通信與信息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走出校門開闊視野,極大豐富了知識結構,他將所學專業與海道測量結合,完成的兩項科研成果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近年來,在學院的支持下,該系先後從國內外大學引進了10余名青年教學科研骨干,涵蓋計算機學、遙感學、水聲學、地圖學等十多個專業學科領域。
一次,教員劉天陽隨部隊對某海域進行聲速測量時發現,配發的電腦出於對保密性的考慮,沒有安裝能夠實時篩選數據的軟件,工作起來既耗力又費時。作為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畢業生,他另辟蹊徑,利用電腦上自帶的數據處理軟件,編譯出一套程序代碼,使原本用時3天完成的任務,縮短至1天時間。
關鍵字:奉獻——「點燈人」甘當「燃燈者」
近日,多家IT公司即將實行的「996工作制」,引來無數網友圍觀吐槽。
"996』又算什麼,對於我們來說,『白+黑』5+2』早已成為了生活常態。」教員看到網上「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總是這樣相互調侃。
采訪中,記者對此更是深有感觸。預約的采訪對象,不是在下部隊搞科研做試驗,就是在外出參加學術研討會,亦或是准備各級教學競賽比武……采訪時間常常一推再推。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是教師的生動寫照。對於海測系的青年教員們來說,犧牲奉獻的動力正是源自這份職業的追求。
大地測量教研室教員崔楊,每年都要帶着學員到野外進行大地測量實習。夏天酷暑驕陽,冬日嚴寒冷風,她從不叫苦喊累,始終走在隊伍最前面,和學生一起頂着海風,曬着太陽,啃面包喝涼水,有時候一天要連續爬過7座山。
教員王美娜雖然是名文職人員,可是卻被大家稱贊為「天生的海測人」。一次,王美娜在隨小艇出海測量,突遭大風浪天氣,小艇似一葉片舟左右搖擺,全船的人都嘔吐不止,但是唯有看起來瘦弱的她,對暈船「免疫」,面不改色,堅守在崗位上。
白天上課做實驗,晚上哄孩子,盡管她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備,但仍然感覺力不從心,一個月時間,足足瘦了5斤。
「再苦再累的時候,我都沒跟他抱怨過一句。都是軍人,還是夫妻,更需要相互理解支持。」於彩霞如是說。
教員張立華被同事們戲稱是「四個沒有」教員:沒有節假日,沒有晝夜之分,沒有8小時之外,沒有照顧家人的時間。近40歲才當上父親的他,因為研究正處在最為關鍵階段,僅在醫院陪伴了兩個晚上,就滿懷歉疚地離開了疲憊的妻子和襁褓中新生的孩子,一頭扎進自己的實驗室,一干就是連續幾個月……
不比回報比奉獻,不講享受講付出。教員李改肖告訴記者,「作為軍校教員,最幸福的便是在部隊遇到自己教過的學生,上前敬禮之後問候的一句:教員好。」
結束一天的采訪,盡管已是午夜時分,但海測系的辦公樓依舊燈火通明。為了培養有用人才,為了搞出頂用成果,這支朝氣蓬勃的青年教員群體,依舊辛勤地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用實際行動集聚改革強軍的強大正能量。(中國日報,楊捷杜林洋馬英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