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污染嚴重 動物園圈養螢火蟲野放100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0 16:31
記者吳宛縈/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動物園座落在仍有螢火蟲分布的淺山地區,昆蟲館飼養螢火蟲已超過 15 年,族群相當穩定。昆蟲館除了規劃螢火蟲的活體展示,也多次提供螢火蟲的幼蟲,於大安森林公園和文山區翠湖及兒童動物區水田等處野放。保育員表示,飼養螢火蟲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幫牠們準備適當的食物。
園方表示,螢火蟲屬於鞘翅目,一生經歷卵、幼蟲、蛹、成蟲 4 個階段,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生長過程中最長的階段是幼蟲期,而幼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吃和長大,會發出忌避的味道來保護自己,經過幾次的蛻皮後就會上岸找適合的地方化蛹,最後羽化成為成蟲。
而動物園飼養螢火蟲已經超過 15 年,保育員準備水陸兩種環境都有的飼養箱,讓黃緣螢幼蟲在水中覓食,想化蛹的時候可以自行爬上岸。黃緣螢是最常見的螢火蟲之一,野外一年可以繁殖 2 代,動物園圈養環境下甚至可以繁殖到 3 代。
同樣是水生螢火蟲的條背螢,和黃緣螢的命運類似,正面臨水源污染、農藥使用、沼澤地開發及河川不當整治等壓力,幼蟲無法生存,導致野生族群量快速減少。因此保育員想要為牠們找到生活在乾淨水質中,且大小與幼蟲體型適當的食物相當困難,更是保育員飼養螢火蟲時最大的挑戰。
山窗螢是台灣陸生螢火蟲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生長於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為食,9-11 月是山窗螢成蟲發生的時間,幼蟲會用尾部的發光器來警告其他生物。
日前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進行第三次的螢火蟲幼蟲野放行動,園方提供 100 隻的黃緣螢幼蟲,還幫牠們準備便當石田螺,希望這一系列的活動,能喚起市民對市區生態環境的重視,促使台北市成為與自然相融合的生態城市。
▲黃緣螢。(圖/北市動物園提供)
黃緣螢小檔案
學名:Aquatica ficta
成蟲期:約每年 3~10 月
棲地:水生作物田、灌溉溝渠
分布:屏東 (含) 以北,低海拔山區水域
特徵:幼蟲水生,頭部黑色。成蟲觸角黑色絲狀,前胸背板為橙黃色,翅鞘為黑色,但兩翅交合處有黃色邊緣,故稱「黃緣」,腹部為黑色。雌雄同型,雌蟲體型略大於雄。
條背螢小檔案
學名:Luciola substriata
成蟲期:約每年 4~9 月
棲地:湖泊或稻田附近草叢、樹林
分布:全省及金門 300 公尺以下池塘、溝渠或稻田
特徵:幼蟲水生,形狀扁平細長,狀似枯竹葉。成蟲前胸背板及翅鞘均為橙黃色,在兩翅交合處,有一條明顯淡色縱紋,是「條背」名稱由來。雄蟲腹部最末端的發光器為倒三角形。
山窗螢小檔案
學名:Pyrocoelia prartexta
發生期:約每年 10~12 月
棲地:山區道路兩旁的叢林
分布:全省 1500 公尺以下山區道路
特徵:幼蟲陸生。雄蟲前胸背板為橙黃色,翅鞘為黑色,外緣有細微黃邊,胸部腹面為橙黃色,但有黑色斑紋。雌蟲僅有短翅鞘。雄蟲發光器二節,雌蟲四或六個點狀。
『新聞來源/NOWnews http://www.nownews.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