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貴:發揮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 引導現貨市場發展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期貨消息9月13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舉辦。本次大會以「臨儲政策市場化改革中的發展機遇」為主題,聚焦玉米臨儲政策市場化改革中產業的風險管理與發展機遇。業內專家圍繞「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對玉米及相關市場的影響」、「玉米、飼料板塊期貨運行情況分析」、「中國玉米淀粉行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場外期權創新助力玉米現貨企業持續發展」等9個市場關注的熱點進行主題演講。同時,本次會議專門安排了「農產品(000061,股吧)風險管理案例剖析及經驗分享」和「中國玉米市場價格走勢及發展展望」兩個專題論壇,針對當前行業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和訊期貨參與全程網絡直播報道。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預測部處長李喜貴發表主題為《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對玉米及相關市場的影響》的演講,李喜貴表示,臨儲玉米收購2011年之前的成功運行得益於供求關系偏緊和玉米價格上漲;臨儲政策非常有效地實現提高糧食產量、保障農民增收等政策目標,但2012年以後,臨儲政策調整過於僵化,導致政策走偏,「三高」嚴重。
他指出,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三個核心要求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他表示,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綜合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等發展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機制。為推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應該積極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補貼深加工、信貸支持、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庫存等綜合性措施。
李喜貴認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可以實現「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發揮市場在配置糧食中的作用,引導生產者按照市場需求來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實現藏糧於技,藏糧於地;二是有利於發揮主產區玉米資源優勢,降低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擴大玉米加工轉化和下游產品消費需求;三是有利於減少玉米進口,促進國內糧食供求總量平衡;四是對生產者實行相對固定的定額補貼,有利於從長遠上保護糧農利益和積極性。
他表示,玉米市場將逐步發展成為按照價格規律運行的市場,發揮價格調節作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企業將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應充分發揮玉米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引導玉米現貨市場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