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姚景源:今年有望將通脹控制在3%以下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浪財經訊 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辦的第七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5月28日-29日在上海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全球經濟複蘇與商品期貨市場”。新浪財經作為本次論壇的獨家網站戰略合作伙伴全程直播。以下為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發言實錄。


姚景源:我們大家高度關注中國經濟,而現在5個月過去了,大家對中國經濟的看法不一致。我曾經講過,及時把握經濟和我們把握任何客觀事物都有一個共同道理和共同方法,就是要抓住特征,再加以比較,通過比較就能夠比較准確的迅速的把握這一事物的特征。對于中國經濟,比如說對于中國經濟今年的開局狀況,怎麼樣作比較?我認為可以對照兩個一季度,一個是今年的一季度,一個是去年一季度,把兩個一季度作比較,就能夠對中國經濟今年的開局作出科學准確的判斷。我們現在看去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是6.2%,今年第一季度是11.9%,這是經濟增長率。

再看支撐中國經濟的因素,現在最重要的是工業。去年第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增長速度是5.1%,今年的一季度19.6%,就能看出工業兩個數據的不同。我們再看出口,大家知道去年一季度外部需求急劇下降,中國出口是負19.7%,今年四月份的最新數據是正的30.5%。再看財政收入,去年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是負的8.3%,今年一季度正的34%。再看就業,去年一季度面對的是有上千萬有農民工被迫回到家鄉,失業局面嚴峻,但是今年在長三角、珠三角又出現招工難,又出現民工慌。這樣把兩個一季度進行比較,我確信誰都能夠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經濟現在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過程中,而且企穩基礎正在進一步鞏固。所以,用這樣一個比較分析給今年中國經濟開局下結論,那就是開局良好。

我們講辯証法,所謂辯証法是兩個方面都要看到,我是說一方面我們現在看到整個經濟在企穩回升,而且企穩回升的基礎進一步鞏固,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仍面對極其複雜的局面,這種複雜表現為經濟增長內在動力還是不足,結構調整的難度在加大,農業穩產增收形勢比較嚴峻,節能減排的任務十分艱巨。在這種狀況下,我覺得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還要回到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所提出的,最核心的是總理在工作報告當中提出處理好三個關系的一段話,“今年我們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調整結構和管好通脹預期這三者的關系”。在處理好三個關系當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核心,必須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結構放在重要位置,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中國經濟今年必須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而在這三者之間,我們必須走出一條光明的路子。只有這樣,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

第一,我們要管理好通脹預期,現在社會上高度關注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我上個月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說,我們2010年把物價上漲控制在3%左右。對于這個目標,我說了6個字,“有難度能實現”。但是第二天我看了看媒體的報道,只有少數幾家對我報道完整,多數媒體我說的後三個字沒有寫,標題是“姚景源講2010年物價上漲保持難度”到此為止了,後面沒有寫。但是我現在講,我覺得完整地說還是“有難度能實現”。“有難度”是指今年把物價上漲控制在3%左右難度非常大。今年推高中國的價格有這麼幾個主要的因素。

第一個,輸入性通貨膨脹,就是國際市場上大宗基礎性商品價格上漲。中國經濟對國際大宗基礎性商品依賴性很高,比如石油有一半以上靠進口,國際市場大宗基礎性商品價格上漲必然要推向國內,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現在看,4月份全球國際市場上大宗基礎性商品價格普遍上漲,比如能源的經濟價格上漲了46.2%,金屬和礦石上漲了42.2%,銅的價格上漲了57.1%,鋁的價格上漲了36.9%。

第二個,我們要警惕個別商品問題有可能導致全體性問題。2006年的時候我們別的沒有什麼問題,就是豬肉價格有問題,結果導致了全局性問題。現在物價上漲中,主要是蔬菜,對此我們要關心,因為我們一天三餐\都離不開蔬菜。4月份全國蔬菜價格平均上漲24.9%,個別價格很高,比如大蒜。對于蔬菜價格上漲的原因,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氣侯原因。這幾年大家都在講全球變暖,但全球變暖還是變冷,真的不是人說了算。今年變暖嗎?今年整個氣侯叫做南旱北寒。蔬菜產品受氣侯影響更大,氣侯問題是導致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有沒有個別的炒作、投機等等因素?我不排除,但是我說這類因素不是主要的,你說各位都是投資專家能否把農產品、蔬菜作為投資的對象?短期炒作是可能的,但是左右不了形勢。現在5月份的狀況是,主要的蔬菜品種價格回落,因為地方氣溫在回升,另外我們加大支農惠農力度,通過增加供給來解決這個問題,另外也要考慮市場穩定、維護市場秩序。

第三個,過高的通脹預期。社會上目前的通脹預期確實太高,過高的通脹預期也會推高整個價格。我到交易所調研,有一個老大媽,她問我CPI能夠漲多少?老大媽賣盒飯,估計別的不知道,只知道CPI。通脹預期高千萬不要忽視。明確地說要管理好通脹預期,因為過高預期有可能導致一部分人由于通脹預期導致搶購,一搶購把價格拉起來,所以預期導致的行為有可能帶來價格短時間的波動。

第四個,我們現在要深化價格改革,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高能耗高污染,因為能源價格太低,污染成本環境太低,我們要提高資源能源的價格,要提高污染環境的成本和代價,顯然這種價格改革會推高消費價格,但是這一點是政府可控的。就是說一方面要考慮到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深化價格改革的需要,但是另外一方面考慮到社會民眾的承受力,所以還是要處理好改革發展中穩定的關系。

總的來說今年推高價格上漲,有四大價格因素,輸入性通貨膨脹,個別商品問題導致全局性問題的風險,過高的通脹預期,價格改革。那在這些難度下,為什麼還“能實現”?大家一定要看到現在導致通脹風險因素和抑制通脹的因素同時存在。抑制通脹第一個因素就是農業穩定、糧食豐收。去年是10610斤,中國連續6年糧食豐收。建國60年來都是5年一個周期,5年期間兩年豐產,兩年停產,一年欠收,糧價穩定,所以說糧食的穩定庫存的充裕,為2010年整個價格的穩定和宏觀經濟的穩定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第二是現在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價格的上漲還是下降,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供求,當供給大于需求的時候,價格能夠漲上來嗎?我曾經說過,2007年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電視機企業在一起開會,會後他們發了一個消息,他們說由于種種原因,他們認為中國的電視機價格會上漲15%-30%。當時整個物價也是在上升,中央讓我去談談這個問題,我是在中央電視台里面說,我說勸廣大消費者,勸廣大大眾千萬不要信他們,電視機價格漲不了。為什麼?我們國家的電視機在1978年的時候全國電視機總產量是4000台,到了2006年的時候是8000萬台,到了8000萬台,電視機產量占了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出口貿易沒有什麼賺。當時海爾說,電視機出口利潤薄,像刀片一樣。全國城市每百戶家庭電視機有133台。我估計現在家庭都是兩台以上,你還有多大空間?再買放在洗手間去了。

2006年的時候農村每百戶家庭主要的家電沒有一樣是50%,當時的企業說看看中國,還有4、5億農民沒有家電,我們多大的市場啊,我們的價格肯定能夠漲。我說他們說的不對,我們的農民的確沒有家電,但是農民沒有家電的同時,他們沒有錢,所以什麼叫做市場需求?有貨幣支付的能力需求叫市場需求,沒有貨幣能力需求是心理需求。所以我當時說中國電視機價格大家千萬不要信他們炒作,絕對漲不了,不降15%-30%就好了,現在的價格我看還得降。所以產能過剩也是制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大家看到導致物價上漲風險和抑制通貨膨脹同時存在。近30年歷史上,通貨膨脹最高的一年是1994年,CPI通貨膨脹率24.1,第二年18%,這麼高的通貨膨脹有三個特點。第一就是經濟過熱,94年CPI是24.1%,去年保增長61%,全國增長率35%,僅僅相當于今年的50%。第二就是農民糧食出大問題。第三就是過量貨幣和信貸,2010年我們說抑制通貨膨脹,怎麼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讓三件事碰到一起,不能三碰頭,所以國務院常委會專門作了部署,一定要確保今年的糧食穩產增收,難度很大,因為今年南旱北寒,西南地區嚴重幹旱,北方特別是在春耕期間低溫,影響春耕進度,但是國務院常務會議說要千方百計想盡辦法,確保加大力度,保持今年糧食穩產增收,這是事關全局的大事。

我說抑制價格上漲風險和導致價格上漲的風險同時存在,所以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看經驗教訓,我們治理宏觀調控,治理通貨膨脹,我們有辦法有絕招,但是真的碰到招法不多。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我還是堅信把今年的價格控制在3%基本狀況。我說最後一點,價格不是一個勁往下掉就是好事,我曾經說過這個話,網民批判了。宏觀經濟當中價格持續下行,甚至到了價格緊縮,這個時候出現投資者不投資,消費者不消費,當投資者不投資,消費者不消費的時候,整個社會經濟萎縮,就業、收入全部泡湯,物價持續下行通貨緊縮不是好事,特別是對于普通民眾絕不是好事。

第二,簡單說一下結構調整。因為管理好通脹預期,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是一件大事,而且中央說刻不容緩。從中國經濟現在層面看,第一個層面要解決供給層面。我們大的問題是第三產業比重太低,經過全國第二次普查,第三產業比重占整個國民經濟比重41.8%,這個比重比美國低多少?美國是80%,比全世界平均水平低多少?他們是60%,我們國家是全世界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但是我們恰恰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產業──第三產業不發達,而且第三產業除了比重低以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層次低。比如說衍生品市場這是現代服務業,總理明確地說,調整結構的突破口在于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這是突破口。

第二個從需求角度看,我們整個經濟需求角度看三大需求,投資、消費、出口,也叫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我們更多依賴出口和投資。現在世界金融危機給了我們教訓,世界經濟衰退的背後是工廠關門、工人失業。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投入國際化,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根本點不可能也不應該放在外部。應放到內需,投資加消費是內需,投資有兩重性,大量投資必然導致大量的生產能力,比如說電視機78年生產4000台,去年是9898萬台,大量投資必然導致大量生產能力,你的消費不能上來,這個時候產能過剩就繞不過去,現在就是到了這個地步。所以怎麼辦?一定要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更重要或者最重要的拉動力,這樣結構和發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第三個層面是現在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賴大量的物質資源投入,這樣幹到現在,已經達成了共識。但這種增長沒有可持續性,一定要讓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提高,替代大量物質資源投入支撐經濟增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結構調整可以看成是一個什麼過程?就是看成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的過程,看成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有一個較好較快發展的過程,看成是一個消費對整個經濟有更大拉動力的過程,把它做成一個使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對整個經濟增長有更大支撐力的過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我對2010年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充滿信心。謝謝各位!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