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事關國民利益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了大規模的宣傳階段,“六普”將于2010年11月1日零時正式開始。
人口普查的不同內容反映一個社會的經濟風貌以及發展動向。建國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進行了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即將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了社會保障與住房情況。這兩個維度均與公共決策相關,事關普通民眾的現實生活,這兩項加入普查范圍,無疑為今后的科學決策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對至關重要的對流動人口普查方面,也比以前有所細化,此前只是普查流動人口的數量,以及城鄉人口比例,而此次普查項目“遷徙流動”, 包括普查人口流動的規模、范圍、頻率,比如“此次普查對流動人口既在流入地登記,也在流出地登記”。
無論項目如何細化,如何體現民本導向,人們真正關心的還是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因為,這是一項無與倫比的龐大工作。如何保證數據真實可靠?首先,應該確保普查員的專業能力與責任感。此次普查的各級財政投入均查過以前普查,并且據悉普查工作人員采用聘用制,月薪不低于1500元,在就業難的時代,這無疑也是很多人爭搶的飯碗;并且,這項工作又非常設。因此,這可能會減弱普查員的責任心,這就需要在培訓工作中對普查員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其次,一些數量方面的加總,可能會因為地方上的誤報瞞報導致一些數據失真,這需要中央層面加強督導,比如委派督導員進行督導的制度應該完善與落實。最后,人們一方面非常關心數據的真實性,是因為人們擔心如果這樣一項浩大工程如果得不到較為真實的數據,那么自己所繳納的稅款將會被浪費,也非常不利于日后決策;另一方面,一個個普通的人可能又會因為自身利益考量而選擇不怎么配合普查,比如人們想保護自己隱私,又比如逐利的社會已經不知該如何慢下來,很多人常會推托說自己沒時間而不肯配合,私利為先。人們常會在普查工作中表現出冷漠或選擇不配合。這種心理需要在日前的宣傳工作中被克服,應該切實說明人口普查與人們切身利益是如何相關的,比如政府將會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確定社區老年餐桌和幼兒園,確定社區圖書館數量規模,規劃、建設健身場所,甚至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將根據社會保障底數決定公共財政的投入比例,等等。
假如能夠獲得較為真實可靠的數據,那么意義非同一般。人口普查屬于人口地理學的范疇,人口地理學是研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人口變動和人口增長的空間變化,及其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關系的學科。在美國,很多經濟學家、專欄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就常會做到這方面的研究,并常見諸于報端,比如經濟危機以來,很多學者都熱衷于研究失業的區域不均衡分布;而每次美國大選后,政治學者們則都會研究投票的區域分布。這些研究在我國還比較少,并且由于普通學者們獲得相關數據存在一定的難度(資金、調查難度、可獲知的數據較少),因此,政府的人口普查如果能夠順利進行,將會對我國人口地理學的研究也有巨大推動,而學科方面的推動也將對政府的決策起到很好的正面影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