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和"結構型進口"可抑通脹
鉅亨網新聞中心
當前通脹和通脹預期已經很嚴重。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只是等待翹尾因素來降低統計數字,恐怕會錯過調控時機,讓通脹持續更久甚至惡化。當然,選擇什么樣的措施抑制通脹也很重要。下面的三種工具代價也許就比較大。
第一,提高利率成本很大。保持實際利率為正有道義上的必要,但操作成本很大。提高存款利率造成貸款利率兩難。如果不提高貸款利率,那么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顯著下降,嚴重的話可能動搖銀行業穩定;如果同步提高貸款利率,那么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增加,銀行同樣不穩定。
第二,收縮貨幣時滯嚴重,遠水不解近渴。人民銀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效果傳遞到物價指數,有兩年時滯。因此適度收縮貨幣有必要,但如果用力過猛,會導致兩年以后通縮,增大經濟波動。這與宏觀調控目標相悖。
第三,管制價格和財政補貼更不是好辦法。不僅導致短缺,而且把虧損留給財政,費力不討好。對儲蓄存款“保值貼補”效果也一樣。而且改制之后的銀行繼續獲得財政補貼,似乎說不過去。
與上述三個工具相比,匯率工具抑制通脹和通脹預期的代價更低、效果最快。
從宏觀層面上看,目前中國最根本的通脹壓力來自持續的國際收支盈余正在推動實際匯率升值。實際匯率升值有兩個途徑:一是名義匯率升值,又稱對外升值(以下簡稱“升值”);二是通貨膨脹,又稱對內貶值。升值或者通脹都能改善國際收支失衡,在改善國際收支的過程中是“蹺蹺板”關系。限制升值速度就加大通脹壓力,加快升值速度就釋放通脹壓力。
在國際收支失衡持續且嚴重的情況下,2008年中我們也曾建議容忍適度通脹來減小升值壓力和外匯儲備貶值損失。容忍通脹就像玩火,最大風險是通脹失控。因此容忍通脹必須建立在隨時監控并且有能力控制通脹的前提之上。由于容忍通脹的本意就是為了替代升值,宏觀調控隨時可以逆向操作:用更快的升值控制通脹。正是因為有這個快速“掉頭”的選項,容忍通脹的風險才是可控的。當前正是應該“掉頭”的時候。
在微觀層面,“掉頭”的效果通過進出口貿易傳導: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品價格降低。傳導的速度和幅度取決于進出口的周轉速度、價格彈性和貿易規模。對于無需再加工的消費品,從采購到運輸交貨最后送上國內的貨架,空運的1個月內就可以完成,海運的2-3個月也可以大規模上架。因此,通過升值抑制通脹的時滯很短,效果會在1個月后顯現、3個月內擴大并且顯著反映在物價指數上。可以達到應急的效果。這是進出口依存度高達70%的國家獨有的好處。
但是,有些商品的國內價格波動較大、對居民生活和物價指數影響也較大,但受到進口配額等中方制造的貿易壁壘的限制,進口規模不大,因此匯率變化對國內價格影響有限。為了讓匯率調整對國內這些價格產生更大作用,可以通過增加配額等方式降低進口壁壘,增加進口數量。用“結構型進口”對治“結構型通脹”。
進口低價商品當然可以降低國內價格。但是,對于需求剛性的商品,只要適銷對路,即使進口高價商品,也能降低國內價格。最近漲價較快的食品就是剛性需求。雖然居民對食品的需求總量變化不大,但內部也分高中低檔的細分市場。一些居民增加了對高檔進口食品的消費,就一定會減少對國內低檔食品的消費,從而抑制低端食品價格上漲,讓低收入者從這項政策中得到好處。供給增加不多,價格降低很大,這是剛性商品的特點。至于“適銷對路”這個前提條件,商人自然會努力,不須政策制訂者費心。
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商有利,對競爭性的出口商短期略有沖擊,對壟斷的出口商不利。“結構型進口”對國內市場影響有限。
如果說上述政策組合是一服中藥,那么加速升值是主藥,降低某些進口壁壘是藥引,共同達到抑制通脹的效果。政策出臺的時候再配合適當的政策宣傳,那么通脹預期比通脹降低得更快。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