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乳業巨頭"陷害門"始末

鉅亨網新聞中心


10月18日,一條寥寥數十字有關伊利集團旗下生產的“QQ星兒童奶”遭到惡意聲譽損害系網絡公關公司受雇于蒙牛集團實施的行為。之后兩天,有關“蒙牛、伊利相互誹謗”的新聞事件迅速成為國內各大媒體的關注焦點。

一條微博引發的事件

10月18日14:50,一位名為“人淡如菊”的博友在其微博中發布了一條爆炸性消息,聲稱“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是有組織、有預謀、有計劃、有步驟地被策劃出來的,幕后黑手是蒙牛。

理財一周報記者隨后從“人淡如菊”的個人介紹中看到,此人為國內某乳制品巨頭公司一位市場部工作人員,工作內容涉及該乳制品公司的品牌市場運作等。從18日發布這條消息后,一夜之間,這條博文被轉發了5540次,并留下了1703條評論。


就在上述消息發布一天之后,與此事有關聯的圣元、蒙牛、伊利3家幾乎同時發布公司聲明。

10月20日,圣元公司在官方網站發布第一則聲明稱,“對此,我們暫時無法評論,相信終究有一天,真相會水落石出。”

10月21日,公司又發布了第二則聲明表示,“圣元無辜被卷入奶粉‘性早熟’事件,對企業已經造成了巨大傷害。”

而針對有傳聞聲稱蒙牛集團策劃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蒙牛集團高管已被公安機關拘留”,20日16:23,蒙牛發布聲明否認上述傳聞,并強調集團從未策劃、組織、實施任何與“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關的活動。同時,蒙牛表示,集團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并已經就此事向公關機關報案。

10月21日,伊利集團公共事務部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經過核實,2010年7月中旬伊利集團在部分網絡媒體上發現大量攻擊公司產品、品牌的言論和報道,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安分局報案。

伊利集團公共事務部方面表示,經警方縝密偵查,這起利用網絡媒體惡意損害伊利集團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案件已被偵破,此案涉及蒙牛乳業、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據公開資料顯示,蒙牛乳業總裁助理楊再飛還兼任該公關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其副總經理趙士勇為蒙牛乳業首席顧問)、北京戴斯普瑞網絡營銷顧問有限公司相關人員。

從伊利集團公開聲明顯示,蒙牛乳業兒童奶負責人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趙寧、郝歷平、馬野等4人已于近日被檢察機關正式批捕。公開聲明最后表明,伊利集團公共事務部對于此事件不做評價。

蒙牛否認操作

10月22日,蒙牛集團發布官方聲明稱,“安勇事件”系安勇的個人行為,并非蒙牛集團的企業行為。

“安勇是蒙牛集團液態奶事業部的一個產品經理,在蒙牛,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每個產品的銷售額是與產品經理的收入掛鉤的。”蒙牛集團在其公告中表示,2010年7月,安勇在未向任何上級請示的情況下,擅自與合作公司聯系,發表了魚油中含有的EPA成分對嬰幼兒健康不利的言論。

目前,安勇已被呼和浩特市公安機關批捕,并已被蒙牛集團除名。而針對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再飛,蒙牛集團方面表示,他既不是蒙牛的員工,更不是蒙牛的總裁助理,只是蒙牛集團的業務合作單位。

作為這一事件的導火索,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是怎么回事呢?

時間還需要回到今年8月5日,當時江西省奉新縣10個月女嬰、山東省臨沂市8個月女嬰出現早熟癥狀,另有廣東湛江3個月男嬰雌激素檢測超標。據他們的父母介紹,孩子從出生后,就一直喝圣元奶粉。同時,武漢3名女嬰也疑似因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現性早熟,乳房開始發育。

通過醫院方面的檢查,這些嬰兒中,女嬰的雌激素水平竟達到成年女性的水平。對于孩子病發的罪魁禍首,家長將矛頭直指孩子日常食用的圣元奶粉。

8月8日,圣元公司發布聲明否認公司奶粉導致嬰兒性早熟,并聲稱,此事為競爭對手的惡意誹謗。

8月20日,當圣元公司得知“性早熟”事件為幕后黑手事件后,公司方面表示感到非常震驚,不能想象會有此類事情發生。“若真如傳言所言,通過詆毀行業伙伴,換取自身利益,此行為有損企業自身形象,有損行業整體形象,有損中國制造的形象,必將受到法律及輿論的嚴懲。”

伊利被曝“未晚事件”

就在圣元奶粉成為無辜替罪羊、伊利炮轟蒙牛暗中使壞損害公司信譽的同時,蒙牛也不甘示弱,開始強力反擊。

21日,蒙牛在其官方網站直接貼出數份有關伊利公司利用公關公司打壓蒙牛品牌的惡意公關事件,其中包括伊利雇用未晚品牌(國際)傳播機構,惡意打壓蒙牛“航空奶”產品品牌和銷售。

蒙牛公開的另一份文件顯示,北京未晚品牌(國際)傳播機構(以下簡稱“未晚公司”)2003年12月23日曾向伊利出具一份有關“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沈陽‘雷霆行動’的公關效果評估報告”。

據該報告內容顯示,2003年10月15日,未晚公司接到消息得知,蒙牛公司此前在遼寧省鐵嶺市與帶有黑社會性質的人員合作,向當地奶農收購牛奶,共購得總價為280萬元的牛奶,但當時并未向奶農支付奶款,而是攜款潛逃。

事后,蒙牛雖然承諾給予受害奶農進行賠償,但是之后始終沒有兌現,并且威脅當地奶農:一旦將此事告知媒體,則不再收購他們的牛奶。

未晚公司得知此事后,隨即與伊利東北區一位李姓經理取得聯系。證實此事后,未晚公司立刻成立項目專案組,并制定了利用“蒙牛涉黑,強迫向遼寧奶農收購牛奶”這一事件,惡意打壓蒙牛品牌的公關傳播方案。

之后,未晚公司向伊利建議,前期以“蒙牛拖欠奶農奶款”事件為話題,對蒙牛實施品牌打壓。之后,再直接或者間接地轉移部分奶農對蒙牛的原奶供應,從源頭上限制蒙牛的發展。

據蒙牛方面透露,2003年至2004年,伊利公司以590萬元巨資委托未晚公司對蒙牛公司進行詆毀和攻擊。蒙牛公司事后向有關部門報案,之后,未晚公司總經理楊光林等3人曾因相關事件被刑事拘留。

從蒙牛公布的這份聲明中可以看到,伊利集團曾支付給未晚公司444.3萬元,連續6次通過網絡、媒體等渠道攻擊、詆毀蒙牛。

兩巨頭內訌由來已久

10月22日,理財一周報記者分別致電蒙牛、伊利集團,均被告知,一切以公告為準。此外,不對此事做任何評論。

“其實,蒙牛和伊利的內訌矛盾從蒙牛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延續到現在,畢竟牛根生自己就是伊利的老員工。”25日,原伊利集團上海分公司一位市場部高層告訴理財一周報記者,蒙牛和伊利這兩大巨頭之間的紛爭始終就像一堆亂麻,剪不斷,理還亂。

“無論是產品、市場占有率還是品牌知名度,這兩家公司私底下一直都在針對對方。”上述高層人士告訴記者,這跟牛根生不無關系,“當時,牛根生從伊利集團出走后成立了蒙牛,帶走了一大批伊利的老員工,這讓伊利集團方面很不爽。”他告訴記者,因牛根生之前曾在伊利工作過的關系,不少現任的伊利高管曾經就是他的手下,“可以這么說,蒙牛和伊利都在對方的公司中布下了自己的內線人員。”

上述高層人士告訴記者,因為雙方公司內部都有對方的眼線,所以無論是哪一方的公司推出了新品或者新的市場策略,對方公司都能在第一時間獲悉。

該人士告訴記者,最典型的就是蒙牛的特侖蘇和伊利的金典奶之爭。從上市時間來看,蒙牛的高端牛奶特侖蘇比伊利的金典奶更早現身市場,但據上述人士透露,這一高端奶的最初方案源自伊利集團,而非蒙牛集團。“其實,早在蒙牛推出特侖蘇之前,我們的產品設計、市場推廣早就已經準備好了,但是還沒等我們出手,蒙牛忽然之間就搶占了市場先機,而且產品又是那么的相似,都是高端奶,定位的又都是高端客戶人群,這種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

無論是未知的“懸案”,還是已知的“內幕”,兩大巨頭的孰是孰非,外人很難斷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整個行業公信力將遭到不可挽回的打擊。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