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讓位廣告營銷 紅包變身商業怪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18 09:27
和訊網訊息 紅包火了。
這個傳統習俗的價值,在2013年年末之后像新大陸一樣被人們重新發現。
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加上互聯網巨頭的全力推廣,在過去以至於未來的數十天之內,“紅包”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和支付寶中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地方。
商業力量的參與一方面讓紅包的傳統再次發揚廣大,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但由於缺乏約束,其負面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愈演愈烈的紅包大戰中,紅包變味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出現,紅包從祝福變成了累贅,商業味過濃讓紅包走向噱頭化,從內部蠶食其生命力。
首先是紅包越來越多,但金額越來越小。“搶了半天,搶了幾分錢”雖是調侃但很說明問題,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搶了一個紅包興奮的一看0.01元,多少有點掃興。
其次是紅包變身商家營銷工具。與當初微信紅包僅作為傳統紅包的替代品相比,現在紅包的目的已經不在單純,越來越多的商家參與到紅包活動中來,營銷的味道越來越濃厚:抽紅包需要關注微博或者微信,搶紅包之前先注冊,更多的商家用紅包發購物代金券。
總之紅包淪為抽獎、優惠券、代金券的代名詞,商家們肆無忌憚的消耗著人們的信任,也消耗著紅包的生命力。5塊錢的出國游代金券、10塊錢的購房代金券、15塊錢的購車代金券,這些甚至稱不上優惠券的紅包的代金券不但沒有讓人們感到祝福,反而讓受到這些紅包的人們心生厭惡。
問題出在哪?
要想弄清楚這些,要先弄明白當人們在搶紅包時到底在搶什么。
從本質上講,微信最初的現金紅包和以前傳統上的紅包在意義上並無不同。
這個意義就是人際交往的需求,紅包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由其必然性,紅包的流行源於互聯網支付工具帶來的便捷和效率。
網絡紅包之所以走紅,金錢的價值不是最重要的,人們搶的不亦樂乎,背后是社交在發揮作用,人們需要互動來增加交往的頻次,消除陌生感,讓人們的關係更加融洽。因此在搶紅包的行為當中,交際的過程其實比結果更重要。
為什么有些商業化的“紅包”讓人厭惡:第一,人們和商家是單純的買賣關係,有明確的利益相關,不可能和商家進行社交意義上互動,而用傳統習俗為商業行為做偽裝更令人厭惡;第二,有些毫無用處的代金券紅包的背后的粗暴邏輯是“我有什么所以給用戶什么”而不是“用戶需要什么所以我提供什么”,這種傲慢的思維缺乏對用戶的了解和尊重,對用戶形成打擾。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雖然從名字上看都是紅包,但那些人們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紅包”,則是商業與傳統習俗錯誤嫁接的“怪胎”而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