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東北糧倉安天下 振興東北從振興農業開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作為中國糧倉,東北將迎來農業的現代化之路。黑龍江正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規劃到2015年全省糧食生產能力增加到5050萬噸;吉林計劃用5年或稍長時間,使全省糧食產能增加100億斤;遼寧“十一五”規劃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500萬噸。

據證券日報8月24日報道,作為中國糧倉,東北將迎來農業的現代化之路。


8月17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長溫家寶主持召開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

會議強調要著力落實各項政策措施,促進東北地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并提出八項重點工作,其中對于東北農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副總裁陳樹韋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東北振興規劃的實施,東北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振興東北從振興農業開始

東北的黑土地歷來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統計數據顯示,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0%以上。2003年,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當時溫總理說過一句話,“這個題目叫做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講得是工業,但是首先要從振興農業開始。”

8月17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長溫家寶主持召開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中提出進一步發揮東北農業優勢。加快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完善農業市場流通體系,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積極推進農墾系統改革。健全東北糧食主產區補償制度。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道路、農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

東北地區自然稟賦較好,黑土土壤肥沃,腐殖質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團粒結構好,是肥力最高的土壤。俗語說:黑土地不上肥也一樣打糧食。正是有了這肥沃廣闊的黑土地,東北地區成為我國最著名的農業區,也成為著名的玉米、大豆、粳稻生產帶,并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暢銷國內外市場。

同時,東北農業基礎雄厚,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土地不僅肥沃,而且平坦,具耕作成本低,辛勞輕等特點,非常適合機械化耕種。

但是,東北與產糧大省河南相比,東北生產的糧食主要不是自給,而是通過市場銷售,糧食倉儲和運輸壓力也隨之加大。盡管農機裝備總動力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競爭力較弱,面對此現狀,東北地區如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建立現代化農業體系

東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東北、西北人均耕地面積比別的地方大的多,一家一戶幾十畝、上百畝,所以有利于進行組織現代化農業生產,其糧食品質、產量都要比小規模農戶生產效率要高。”陳樹韋說。

據了解,黑龍江省正在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規劃到2015年,全省糧食生產能力增加到5050萬噸,年調出商品糧3000萬噸左右,成為中國優質、穩固、可靠的“大糧倉”。吉林省從2008年起計劃用5年或稍長一點時間,使全省糧食產能增加100億斤。據遼寧省“十一五”規劃,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500萬噸。

“通過對農墾局進行企業化改造,真正形成一個企業化集團。”陳樹韋認為,“農業的現代化要形成一部分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目前來說,即可以通過農墾局改造實現這一目標,也可以通過外省市大企業進入來實現。”

2010年年初,中糧集團進軍東北大米市場。中糧投資3.14億元建立中國首個臨港型大米加工廠——中糧米業(大連)有限公司,并且1月14日在大連市大窯灣港DCT集裝箱碼頭正式開業投產。

對大米行業來說,企業核心競爭力來自對上游原糧的掌控能力。而素有“北大倉”之稱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三省構成了中國最大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北大倉”并非浪得虛名,其糧食總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商品糧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居全國之首。鑒于此,東北稻米產區向來是國內稻米加工企業的必爭之地。

“中糧加快東北戰略布局,與東北糧食主產省政府、糧食企業逐步建立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主產省糧庫、米廠進行上下游的分工和合作,將有助于加快大米行業整合,改變中國大米行業‘小散差’的狀況,促進國內外粳米需求增長。”此前,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曾表示。

黑土地之惑

雖然發展現代化農業東北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在資源優勢、農業支撐體系及產業化等方面加強建設,仍面臨許多迫切問題,這些問題正制約著現代農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首先是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生態環境惡化。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黑土地風蝕、水蝕和水土流失都比較嚴重。總面積大約20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黑土地,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黑土流失達12億立方米,黑土層由初開發時的近1米,減少為現在的20-30厘米。由于過度開墾,黑土區耕地比重大,森林覆蓋率低,春季多旱多風,夏季又雨量集中,比較容易發生風蝕和水蝕。

此外,水土流失使容納了大量泥沙的水庫、河道變成了“地上懸河”,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地連續耕作難以休耕補養,使農田耕層變淺,保肥蓄水能力降低,黑土地越種越瘦。其后果是風災、旱災、水災不斷,將給農業生產乃至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

況且,東北地區目前基礎設施還都比較薄弱。一位水利專家表示,目前,整個東北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都比較薄弱,裝備水平低。從農田基礎設施看,現有農田水利工程仍有老化失修的情況,設施不配套,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氣候因素對靠天吃飯的農民可謂是喜憂并存。氣候變暖,在中國尤以北方和冬季最為明顯。東北則是我國增溫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其中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交界區增溫趨勢最明顯。雖然氣候變化導致降水量在東北的中南部和北部、東部呈現有減有增的不同趨勢,但整體上將加快東北向干旱方面發展。

“還應該進一步加大糧食主產區的補償力度。”陳樹韋認為。但是也有專家提出,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農民常年耕種某種作物獲得補貼,但很可能會限制種植業結構調整。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