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高倉位5年內三度驗證股指頂部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從近5年來基金倉位變動和股市變化的經驗來看,多次與市場走勢契合:每當基金倉位達到階段新低,股市基本見底,隨即展開反彈;每當基金不斷提高倉位,股市短期頂部甚至中長期頂部基本確立,市場開始下跌。
據證券時報11月21日報道,2005年一季度末至2007年三季度末,股票基金倉位從67.82%一路上升至83.87%,隨后股指連續下跌近一年,跌幅約七成。
2008年三季度末至2009年二季度末,股票基金倉位自71.03%升至86.01%,隨后股指連續下跌近一年,跌幅近三成。
2010年二季度末至三季度末,股票基金倉位從77.14%升至86.74%,在11月初升至90%。股指在11月中旬連續暴跌,未來將會下跌多久,跌幅又會是多少?
5年內,股票基金高倉位第三次成為精準預示股市見頂的反向指標。
據天相投顧、浙商證券、國都證券和信達證券等多家專業研究機構測算,11月5日當周開放式股票型基金股票倉位達到90%,創出新高水平,但從11月9日開始,A股掉頭向下,在短短幾個交易日內深幅下挫,擊破多個重要關口,下跌近300點,市場原本樂觀的預期急劇扭轉。
股市下跌前,股票型基金倉位多處于階段性或歷史高位,這或許并非巧合。從近5年來基金倉位變動和股市變化的經驗來看,多次于市場走勢契合:每當基金經理異常謹慎,倉位達到階段新低,股市基本見底,隨即展開反彈;每當基金經理做多情緒高漲,不斷提高倉位,股市短期頂部甚至中長期頂部基本確立,市場開始下跌。
以專業投資者自居的公募基金失去對市場的判斷力,從市場價值發現者蛻變成趨勢追隨者。基金研究人士指出,這其中包括基金經理考核短期化、基金投研過于依賴買方和基金投資被散戶綁架等諸多原因。公募基金要想成為像社保基金和保險資金那樣市場的風向標和價值投資榜樣,必須逐步改變以上三大弊端,根據價值規律對市場做出獨立判斷和投資決策。
2007年高倉位首當反向指標
基金股票倉位是指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基金凈資產的比例,反映了基金經理在某一時期對未來股市趨勢的大體判斷,該比例越大,即基金股票倉位也越高,顯示基金對后市越看好。當基金經理預期未來股市將上漲時,往往會積極買入股票,從而提高基金的股票倉位,相反,當基金經理對后市謹慎或看淡后市時,往往又會通過賣出股票降低股票倉位,降低未來股市下跌帶來的凈值損失風險。
公募基金曾經是股市的主導者。2005年至2006年,基金對市場的判斷往往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多次在市場底部加倉,而后股市出現大幅上漲。如在2005年大盤跌進底部區域,當年股票型基金四個季度的倉位分別為67.82%、69.11%、70.79%和73.65%,呈逐漸上升之勢,顯示當大盤跌到底部區域時,基金開始有步驟地加倉,以迎接隨時可能出現的上漲。2006年一季度,上證指數上漲11.82%,股票型基金在2006年一季度大舉加倉6.57個百分點,到一季度末時股票倉位一舉突破80%,達到80.22%,創出歷史新高。上證指數在2006年二季度暴漲28.8%,基金憑借高倉位坐享其成,2006年四季度的藍籌攻勢更是基金的杰作,該年也成為基金績效表現最好的一年。
但自2007年以來,基金投資前瞻性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追隨市場、亦步亦趨。2007年三季度末,股指高處不勝寒,股票基金倉位仍高達83.87%,多數基金看空而不做空,在市盈率高企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10月,更有不少基金仍做著黃金十年的美夢。11月股市暴跌并未讓基金覺醒,2007年底股票基金倉位仍高達81.77%。
2008年股市大幅跳水,基金如夢初醒,紛紛順勢大幅減倉,不少大公司在2008年上半年將股票倉位降至接近契約規定的下限。二季度末,股票基金倉位猛降至72.92%,基金集體減倉加劇指數的下跌。2008年四季度末,大盤跌破2000點,基金仍處于熊市的恐慌之中,股票基金倉位降至70.32%的歷史低位。
2009年高倉位再成頂部指標
2009年,基金再次誤判市場,年初倉位極低,股市卻出現兇猛反彈,排名壓力使踏空基金順勢大舉加倉,到2009年中期股票基金倉位達到86.01%的階段新高,7月底倉位更是接近九成,但隨后便遭遇黑色8月,股指狂瀉兩成。但隨后股市反彈數月,基金做多熱情不減,2009年底基金經理對2010年股市行情十分樂觀,當時股票型基金倉位高達89.68%。
但市場再次與基金經理預期背道而馳。2010年上半年股市不漲反跌,大幅跳水,成全球表現最差市場之一。股票型基金倉位大幅下降,到2010年中期時,股票基金倉位降到77.14%,比年初下降達12.54個百分點,但當基金經理們的倉位降低到階段性低位之后,股市卻展開猛烈反彈。此后,基金大幅加倉,三季度末股票基金倉位升至86.74%的較高水平,11月初則進一步升至90%的歷史新高。
在基金經理“追漲殺跌”的過程中,他們集體重倉的板塊往往會有大幅上漲或大幅下跌,波動劇烈。2010年前三季度,基金集體拋棄周期板塊,金融地產板塊大幅下挫;同時青睞大消費和新興行業,醫藥、消費品、零售等板塊大幅跑贏市場。
三大因素導致基金淪為羊群
分析人士認為,從基金倉位和股市走向的反向關系可以看出,基金經理并不擅長預測市場走向,而且,由于排名和考核的壓力,基金經理在投資上出現集體非理性行為,基金經理并沒有按照價值投資的原則低吸高拋,而是和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一樣追漲殺跌。推出公募基金的本意是要改變我國股票市場中散戶長期占據主導低位的格局,推動股市成熟和發展。研究人士指出,造成公募基金功能缺失的原因包括對基金經理考核和排名的短期化、對買方研究報告的過度依賴和基金持有人不成熟帶來的贖回壓力等諸多方面。
首先,基金業內對基金經理的考核偏重短期業績,主要依據當年業績表現確定獎金和是否續聘,這給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造成極大的影響,多數基金經理非常關注排名變動。在考核短期化的驅使下,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也受到短期收益和排名影響,結果出現“基金博弈”和“羊群行為”。當股市開始上漲和有基金開始大幅加倉時,不論是否看好后市,其他輕倉基金迫于短期排名下降的壓力紛紛加倉,這種加倉多被視為博弈的結果,而非出于對價值的真實判斷。股市反彈越快,基金加倉越激進,誰都不愿在倉位上落后。反之,股市一旦有風吹草動大幅下跌,輕倉者抗跌,重倉者凈值損失大,隨之紛紛減倉,追漲殺跌就這樣開始了。
其次,由于基金行業存在兩級分化,前十大公司管理規模約占行業一半,多數基金公司投研人員流動率較高,在投資決策上對賣方機構的研究報告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當賣方中有市場影響力的機構開始唱多或唱空時,便有基金公司聞風而動,集體做多或做空。
第三,基金經理在投資決策上被散戶持有人“綁架”。由于我國基金歷史較短,基金持有人以小額投資者為主,且投資者對基金的認識遠不成熟,往往出現追漲殺跌的沖動,散戶頻繁申購和贖回不可避免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產生影響。
(王燕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