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戰略存硬傷 “需求說”逼高價買糧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回顧中國糧食安全戰略,不難發現總是處于一種靜態“防御”狀態,即確保95%的自給自足率的同時,如果出現供需缺口往往會從國際市場“一次性”購進。糧食缺口的“硬傷”,常常讓中國不得不吞下國際糧價暴漲的苦果。
據中國產經新聞12月23日報道,近日,美國將乙醇的稅收抵減政策延期一年,此行為必將導致食用玉米短缺,抬高玉米價格。作為世界主要的糧食進口國之一的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可以預見,國際玉米價格會在“中國需求說”的影響下逐步走高,中國將再次被迫高價買入玉米。如何走出“買什么什么貴”怪圈成為了中國必做的課題。
12月17日,CBOT玉米期貨因乙醇的強勁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收至將近28個月高點。其中3月合約上漲9美分,報收596.50美分/蒲式耳;5月合約上漲8.75美分,報收604.25美分/蒲式耳。
由于畜牧業等下游產業發展迅速,中國玉米需求缺口近期被炒得很熱。各糧食出口國都盯上了這個“大蛋糕”。美國谷物理事會稱,明年中國的玉米進口量可能增至740萬噸。如果全部來自美國,其玉米出口將會增長15%。
由于糧食進口數量較大,并缺乏定價話語權,“買什么,什么貴”的怪圈也同樣出現在糧食領域。“‘中國需求說’一直都是國際糧價出現波動的誘因。2004年我國小麥進口突然增加時,就曾帶來了國際小麥價格的暴漲。”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說。
回顧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不難發現我國總是處于一種靜態“防御”狀態。即確保95%的自給自足率的同時,如果出現供需缺口往往會從國際市場“一次性”購進。
“糧食缺口的‘硬傷’,常常讓中國不得不吞下國際糧價暴漲的苦果。而且進口糧食時,國家常常大張旗鼓,唯恐國際糧商不知道這個消息。”馬文峰說,在2010年我國傳統糧食貿易格局發生逆轉的前提下,這種方式隱藏了巨大的危機,甚至會重蹈大豆覆轍。
其實,從技術角度而言,我國可以避免“買什么什么貴”的尷尬。可選的方法是,把靜態的糧食安全轉為動態,更傾向于把糧食看作一種商品,實行“低買高賣”的策略。國際糧商就較難判斷中國是在自然購進,還是在彌補缺口。
在低買方面,今年的小麥進口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其購買價格遠遠低于當時的國內小麥價格。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小麥進口的平均單價為252.7327美元/噸(約合人民幣1700元/噸)。“低價購進的小麥很給力,國際糧價高企后,我國進口糧食的合同就很少見了。”馬文峰說。
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張元紅也表示,我國儲備糧進口單一,也是造成“中國需求說”很重要的原因。中國有必要拓寬進口渠道。
據悉,進口小麥的大多是廣東、浙江、山東等地的面粉企業。“國家要想低價購進也很簡單,只要及時給需求企業及時下配額。”馬文峰介紹,這些企業的進口也是中糧代理的,只不過走的是市場渠道,屬于自然購進。相反,如果是發改委給中糧下的死命令,中糧往往不會考慮成本問題。
“在高賣方面,在保證國家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高價時期出口一部分糧食也未嘗不可。但由于糧食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殊性存在,不能大批量地出售,以免對國內糧價造成很大影響。出口下游的加工產品到是一個選擇。”馬文峰說。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則不同意低買高賣的策略。他說,低買高賣是一種市場化交易手段,糧企作為市場主體必以追求最大經濟利潤為目標,但將極大地傷害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以及民眾消費者的利益。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打亂我國糧食市場經濟秩序,不利于我國糧食安全。
張元紅的擔憂來自于糧食不適合長期儲存,儲存的成本較高,浪費現象也很嚴重。而且,國際糧價波動性很大,較難做出正確判斷。
但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糧食進出口的配額一直在國家的掌控之下。“只要國家在進出口數量上控制到位的話,應該能避免出現這一點。對國際糧價的預判也是我國必須要做的功課。”馬文峰說。
(徐志嬌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