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消費增長的"天花板"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21 10:00


在過去10年來,中國的消費在扣除物價因素之后年均保持了12%左右的增幅,相對于經濟增長的總水平而言,也就屬于“跟隨大市”。烈度空前的全球經濟危機迫使我們對消費提出了更高、同時也是合理的要求,消費不僅要彌補出口乏力造成的增長空缺,還要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現實情況并不樂觀:按照2009年3季度數據推算,我國社會消費總額在GDP中的占比目前剛剛超過41%,這是政府大幅度刺激之下取得的15年來最好成績,但仍然顯著低于亞太新興國家54%的水平和金磚四國其他三國58%的水平。雖然經濟增長前景看好,消費的增長卻好像已經碰到了“天花板”,15-16%的年度實際增幅似乎難以進一步提高。

消費的增長離不開收入的支撐。據估計,中國家庭的儲蓄率相當于日本家庭的3倍,美國家庭的6倍!1999年以來,家庭儲蓄總額基本維持在當年GDP的70%-74%之間,年均增幅16%,略高于消費。2009年底居民儲蓄額將超過25.5萬億元,大約每個家庭在7萬元以上。同期城鎮職工年均工資超過2.9萬元。按照統計局對城鎮和農村勞動者數量的估算,考慮到農村人均收入相當于城鎮的三分之一,我國勞動者的工資加福利總額在GDP中占比10年來大約僅為四分之一左右,即便考慮到灰色收入,整體水平仍然遠低于發達國家50%以上的水平。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人掙的偏少,存的過多。

支出結構上的問題更為嚴重。自1999年至2002年,消費占比曾一度呈現出遞增態勢,從37.9%攀升至40%,從那以后的6年間一路下滑至2008年的36.1%。這種趨勢轉變可以從房地產市場的快速膨脹中找到部分答案。從2002年開始,銷售價值出現兩位數的加速增長,盡管有政府調控,2007年仍達到18.6%的較高水平,顯著高于同期社會消費增幅。也就是說,2002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房價的超水平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居民的其他消費增長。

2009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接近13萬億元,商品房銷售額相當于消費零售額的32%。相比美國家庭購房月度支出占收入的16-18%,我國居民購房負擔顯然不輕。如果考慮到有能力購房者的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這些群體包括小部分中低收入、部分中等收入、大部分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而這些占比超過50%的家庭又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那么房價對其他消費的擠出效應實際上更為顯著。粗略測算,有能力購房的家庭收入總額約占比70%以上,09年大概有7-8萬億元,當年商品房銷售額在他們的收入占比可能高達40-50%。


看來,我國居民現階段的收入結構、儲蓄習慣和支出結構對消費增長形成了顯著的制約作用。如何有效破解這些“天花板”而又不引發新的失衡,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是一個長期挑戰。

在當前經濟持續復蘇、流動性非常充裕、物價蠢蠢欲動、房價居高不下的環境下,我們既不能大范圍提高工資來人為地提高居民購買力,也不應以釜底抽薪(比如中斷貸款供應)的方式強迫房價回落。政府需要通過制度革新,逐步改善社會財富的分配和使用機制,間接地、持續不斷地增加中產階級的可支配收入,有效擴大這一消費主力軍的購買力;適當減免企業稅收,顯著減少或抵扣中等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所得稅,讓民間自主決定這些財富的使用,應當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借助政策手段管理好房價預期,從各個層面調節市場上的投機活動。自2002年以來,我國每年新建住房在5-6億平方米之間,城鎮和鄉村基本各占一半,后者的住房大多無法進入市場;如果能有三分之一的“鄉產房”入市交易,整體房價水平和人們的預期必然下降,農民的消費能力也將極大提高。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