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穩價格需建立全國統一農產品交易市場和監管機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段時間以來,農產品市場價格的輪番上漲,不僅助長了市場通脹預期、紊亂宏觀政策,同時也嚴重擾亂了農產品市場秩序,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

上海大宗農產品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CCBOT)董事長費建告訴本報記者,盡管有市場操縱的因素,但放長時間維度之后發現,這似乎又是曾經農產品買賣難、“谷賤傷農”的后遺癥。其中政府的“一事一議”方式,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的格局,建立長效調節機制勢在必行。

CCBOT是中國唯一的綜合性大宗農產品交易金融平臺和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中遠期交易市場。“有了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這種區域性的價格暴漲必然會按照市場規律得到有效控制。”費建稱,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建立大宗農產品現貨市場和農產品期貨市場監管機制,是防止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的根本對策。

他進一步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創造條件讓農民在農產品價格的制定上有話語權、讓農民在選擇種什么作物上有決定權。


“我國缺乏有效的

農產品價格調控機制”

《21世紀》:最近某些農產品的價格出現非常規性上漲情況,這背后的因素有哪些?據了解,在流通環節出現部分資金炒作的行為,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并傳導的?

費建:“非常規性上漲”這個詞用得非常準確。一些農產品短期的炒作可能會有,但是它不會影響長期的供需狀況和價格走勢。因為農產品的生長周期并不長,隨著價格的上升,不久產量也會出現攀升,從長期看鮮活農產品的炒作并不具有可持續性。

不過,由于生產的季節性與消費常年性的矛盾,區域生產與全國銷售之間的矛盾,經營主體、流通渠道、市場信息、技術裝備、服務供給等的不對稱,買賣難同時存在,造成農產品價格的穩定性非常差,也給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謀取暴利的空間。

從我國的現實來看,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都不利,我國需要的就是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這一頭關乎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必須確保努力實現自給,一頭關乎到市場的供應穩定,避免對CPI的拉動,觸動通貨膨脹的發生,同時,還關乎WTO規則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所以說我國農產品調控的基本準則就是要穩定農產品價格。

《21世紀》:對于農產品價格的不正常波動,市場該怎樣進行監管、應由誰監管?就各類大宗商品市場來說,農產品市場相對而言具有哪些優勢和哪些劣勢?

費建:根據此次政府對于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屢次表態和監管政策過程來看,我國目前還是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來進行價格調控,因此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顯得更加緊迫。只有在遵循比較優勢規則的市場自發調控和電子化的規范監管下,農產品資源才能得到科學合理的配置,傳統局部市場中的供求危機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目前全國大宗商品市場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已超過200家,僅山東的一個縣級市就開設了5家大宗商品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在穩定市場價格、防范市場風險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對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當下這種全面開花、各自為戰的局面不符合國家戰略的需要,需要根據行業進行整合,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

為中國農民創造平等的貿易機會

《21世紀》:從這輪農產品的價格風波中可以看出,最后受傷的還是農民。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大宗農產品交易所起到什么作用?

費建:農業的投入還難以獲得社會投資平均的回報,絕大部分農民沒有從農產品價值鏈中獲得應得的部分,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程度過低、勞動成本相對過高,另一方面,傳統的流通體制使得絕大多數農民沒有獲得平等的貿易機會,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寧可在富士康之類的工廠拿幾百元,也不愿意回家種地”,堅守農村生產的基本已經是“3860部隊”,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創造條件使農民獲得平等的貿易機會,并讓農民在農產品價格的制定上有話語權、讓農民在選擇種什么作物上有決定權。

我們將CCBOT的使命定為:為中國農民創造平等貿易機會。大宗農產品市場的功能,應是為中國各地農產品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服務,引領農產品流通走向標準化、現代化,并規范中國大宗農產品貿易定價體系,振興中國現代農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21世紀》:當前我國在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方面還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和瓶頸?針對這些問題和瓶頸,政府和行業機構該怎樣改進?

費建:目前,城鄉市場的不統一、區域市場的不統一、內外市場的不統一,既制約著現代農產品流通的發展,也造成了驚人的浪費——僅果蔬一項,全國每年因為運輸與損耗的損失就高達800億元,損耗率高達28%。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基本屬于自發式發展,農業、商務、發改委、供銷社多個口分別管理,缺乏國家戰略層面的統一規劃指導,各地無視區域的資源條件稟賦,拼占地規模,搶“中國第一”蔚然成風;此外,大量的基層農產品集貿市場資源浪費嚴重,季節性甚至小時制使用的情況很常見。

中國訂單農業的根本問題,在于缺乏科學、完善、規范、統一的市場機制,而農產品經紀人這個角色長期以來被忽視,致使廣大農民無法融入進訂單農業中。

破解難題,應該盡早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全國統籌規劃,扎口管理指導;同時,以電子商務技術為基礎,農產品中遠期交易市場為核心,期貨交易為引導,虛擬市場與實體市場對接為目標,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鼓勵并幫助農產品經紀人利用農產品電子市場實現訂單農業,從而帶領全體農民積極參加訂單農業,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把中國農產品推向全球競爭體系

《21世紀》:依托金融和技術背景的大宗貿易平臺,將為傳統農產品交易模式帶來怎樣的創新?CCBOT與農產品產地之間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

費建:相對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模式,大宗農產品市場采用農產品信息平臺、網上農產品商店、 農產品招拍掛上市、農產品專場交易(創業板)上市、農產品中遠期交易(主板)上市等交易模式組織農產品交易,以滿足農產品貿易的多層次、多方式的需求。

這些模式將最現代化的金融交易技術與最傳統的第一產業對接起來,從老牛拉車一下躍升至高鐵時代,連接整合全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對于農產品貿易領域而言是重大的創新。

規則是一切貿易活動的靈魂。我們按照國家現行的政策法規,建立了一整套適合中國農產品網上貿易的交易規則,采用標準化合約、實行保證金交易,T+0交易,價格的漲跌幅制度,以及最大訂貨量制度、第三方交割制度,以此保障交易的公開、公正、公平和便捷。

在交易過程中,CCBOT通過引進農產品流通經紀人,使農民透過農產品經紀人與市場對接,這種方式將對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為保障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民的增收問題起到積極作用。

《21世紀》:在中國農業爭奪國際定價權上,CCBOT應該起到什么樣的戰略作用?

費建:我國農業的基礎非常脆弱,家庭承包生產經營的基礎將長期不變,農業產業化為基礎的農業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程要走,農產品要爭取國際定價權,目前還是一種奢望,比如當下中國作為第一大豆進口國,卻沒有定價話語權。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爭取國際定價權的努力。定價權是建立在規則的基礎上,中國農業爭取國際定價權的基礎,是要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形成中國自己的農產品交易中心、結算中心、信息中心、定價中心、資源配置中心。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需要,也是國家戰略的需要。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