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利率市場化最后一躍 金融機構理性責任需強化

鉅亨網新聞中心


10月23日,央行宣布降息降準的同時,自10月24日起,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這標志著推進了20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式完成。

如何看待利率市場化的選擇時機?利率市場化后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將如何面對?就以上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執行所長、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管理學院教授賁聖林。

國內外形勢是好時點

記者:從國內情況看,中國利率市場化經歷了20年的歷程,為何選擇在此時完成“最後一躍”?


賁聖林:在20年的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我國金融機構的定價能力在不斷提高,行為更加理性,形成了差異性的分層分序的存貸款定價格局,央行不僅發行了大額存單、同業存單,也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對利率市場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至於選擇這個時點,首先是因為我國在降息頻道內,一般而言不會觸及到存款利率上限,這樣能有效化解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利率上行所造成的風險;其次,在前期股市的問題上,外界有聲音懷疑我國的金融改革是否停滯了,在這個時點,用利率市場化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有序的金融改革,用行動支援了10月22日李克強總理對美國前財長保爾森“中國金融改革步伐不會停”的表態,相當於是用最小的代價,發出了最強的信號;最後,目前85%以上的銀行負債已經是市場化定價了,在此時完成利率市場化順理成章,“最後一躍”的象征意義更大。

記者:從國外情況看,美國進入加息預期的進程,而歐日等繼續強化寬鬆貨幣政策,此時完成利率市場化有何利弊?

賁聖林:在美元加息實現前的空檔期,完成利率市場化是很不錯的時間點,假設在美元加息后我國才進行利率市場化,而我國利率本來在下行頻道,這對我國的沖擊會更大,包括資本外流至美國的可能性。同時,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因為國內經濟疲軟而采取寬鬆貨幣政策,這也利於減少資本外流至歐日的可能性。另外,盡管我國的匯率雙向波動了,利率市場化了,但我國的資本賬戶並未完全開放,因此,擁有這最後一道“保障”,也能夠保證利率市場化不會受到國際資本流動過大的沖擊。

實體與金融皆受益

記者:利率市場化后,實體經濟將會獲得怎樣的發展?

賁聖林:利率是整個經濟中最重要的價格指標,首先,利率市場化會優化金融市場的設定效率,因為利率的差別對於所有金融資產定價都會產生移動作用,人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知道真實成本是多少,對於過去相對割裂的利率市場有統一作用;其次,利率市場化可能會有優勝劣汰的效果,市場會將相對低階、效率低下等項目淘汰,這對於治理目前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是有利的,同時,全社會真實的貸款總需求可能會有所下降,從中長期看,優質企業的融資成本會因此降低;第三,債券資本市場會獲得大力發展,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將提升全社會直接融資的比例,整體看來,直接融資比間接融資成本更低,利率市場化會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記者: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機構如何通過利率完善定價體系?

賁聖林:在利率市場化以前,真實的資金成本和利潤率是不夠清晰,甚至是扭曲的,例如,客戶從銀行三年期貸款利率為7%,無法明確知曉哪一部分屬於基準利率,哪一部分是個人信用利差,而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可以很明確基準利率(即三年期的國債利率),基準利率與總利率的差額則是銀行收取的利差,這個利差能夠體現出個人信用的差異,使得資訊更加透明對稱,不僅是客戶,銀行也能夠清晰地了解資金定價的高低,其關注點將從金融產品真正轉向客戶。

理性定價是關鍵

記者:利率市場化后,許多國家都遇到過具有泡沫性質資產的價格驟升問題,尤其體現在房地產和股市上,如日本、智利等,如何有效防止此類事件發生?

賁聖林:在宏觀上,央行應該繼續審慎監管,建立逆周期的宏觀調控體系,包括視窗指導等具體措施,而在微觀層面上,應該特別強化金融機構的理性定價行為,要主動意識到控制過高的杠桿水平,充分考慮到各種風險,避免出現日本、智利等國的情況。

記者:利率市場化后,利率的波動會更加頻繁,資金流動速度也會加快,請問如何應對這些情況?

賁聖林:利率市場化要求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更加理性,能夠自我約束,擁有完善的風險定價機制,除此以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問題,前期的股市情況也給人們很大的啟示,從微觀層面看,金融機構的行為是不違法的,但就像一頭大象在動,整個房間都在搖,這會影響整個市場的穩定,在利率市場化后,金融機構也應該更多關注自身的社會責任問題。

記者:利率市場化后,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有怎樣的變化?

賁聖林:央行將繼續改變過去“一刀切”的方式,更多地采用差別化方式,以期達到精準化調控。如果要打破剛性兌付的預期,需要在價格形成機制上更加透明,使其能夠高效準確反映當期宏觀經濟走勢。(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記者張洽棠)

特別聲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觀點,中國金融資訊網采用此文僅在於向讀者提供更多資訊,並不代表贊同其立場。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