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交割臨近 “到期日魔咒”恐再失靈
鉅亨網新聞中心
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以來,已經過了三次交割,并未出現所謂“到期日效應”。合約IF1008本周五將到期交割,平穩交割也基本沒有懸念。
據證券時報8月19日報道,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以來,已經過了三次交割,均是平穩過渡,并未出現所謂“到期日效應”。合約IF1008本周五將到期交割,平穩交割也基本沒有懸念。
海外一些市場上出現的所謂“到期日效應”或者“到期日魔咒”并未應驗在滬深300股指期貨上,這主要得益于滬深300股指期貨相關制度的設計以及投資者的理性。
首先,從制度設計來看。滬深300股指期貨的相關制度設計包括股指期貨標的指數選擇、結算價確定方法和到期交割結算方式等。由于股指期貨選擇了覆蓋兩市70%以上流通市值的滬深300指數作為標的指數,較高的市場覆蓋率與成分股權重較為分散的特點決定了該指數具有較好的抗操縱性;同時,股指期貨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風險控制制度,如開戶實名制、持倉限額、大戶持倉報告制度、套期保值審批制度等,也讓價格操縱幾乎不可能;此外,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的到期日為每個月的第三個周五,避開了月末;交割結算價是按照最后交易日現貨標的指數最后兩個小時的算術平均價,影響交割結算價的難度極大成本極高;現金交割制度將避免現貨逼倉等意外情形的發生,因此,發生“到期日效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其次,投資者的理性也是市場平穩運行的重要因素。投資者的理性主要表現在股指期貨上市后當月合約的期現價差迅速收窄,股指期貨各個月份合約的定價相對合理。與IF1005上市期間較高的期現價差相比,隨后幾個月份的當月合約期現價差大大收窄,表明投資者對股指期貨合約價格的看法非常理性。此外,投資者在當月合約鄰近交割時都會提前進行移倉操作,以避免最后的交易日集中移倉或平倉造成的沖擊成本較大。提前移倉行為也有效避免了當月合約價格在交割日當天因大規模平倉所引發的大幅波動。
在相關制度設計的約束下,滬深300指數上市以來一直運行得非常平穩,近兩日資金也在主動將頭寸移向較遠月份合約,主力合約也已經基本換成了IF1009。因此,IF1008在周五時平穩交割已基本沒有懸念。
(何瑩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