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評級機構"憑什么"(觀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1-17 09:18


最近一周內,兩則關于評級機構的消息頗引人注目:一是中國評級機構大公國際下調了美國信用評級,二是美國評級機構穆迪上調了中國評級。這兩則消息擺到一起,愈加激發人們的追問:評級機構憑什么影響市場和媒體?中國評級機構要挑戰西方評級話語權又憑什么?

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后,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弊端一度成為輿論批評的焦點,改革國際評級體系也成為熱點話題。作為一顆“新星”,大公國際成立于1994年,次貸危機以來屢屢以其“敢言”而引發關注。今年7月,大公國際首次發布50個國家信用評級報告,而本次下調美國評級更是引人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布這兩份重量級評級之時,大公都刻意強調了其“國產”身份,被輿論視為有望沖破西方評級“鐵幕”的新星。

但在一片叫好聲中值得擔憂的是,目前公眾似乎更多的是看重大公叫板美國評級機構的膽略,而對于其評級的理由和標準何在,卻似乎關心不足。

信用評級猶如金融市場的“標尺”,在金融運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評級機構憑什么去評價國家和企業的信用?關鍵還是憑“標準”,而標準之所以能成為標準,既在于它的普適性,又在于它被市場所接受的程度。如果刻意強調“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差異,而不注重標準的同一性,則與時下改革國際評級體系的大目標并不一致。


應該看到的是,評級機構要真正做大,憑的是市場影響力。評級機構說到底還是商業公司,其信用和影響力是市場賦予的。評級機構能不能存活,能不能發揮影響力,歸根結底要看市場是不是認可。如果不能贏得市場信任,則最終無法走遠。次貸危機確實暴露了美國評級機構的問題,但其市場影響力卻是長期造就。其他國家的評級機構要挑戰其話語權,關鍵是要拿得出說得通、信得過的標準,探索出更有效率、更加公正的市場策略。

其他國家要發展自己的評級機構,挑戰西方在信用評級領域“游戲規則制定者”的身份,還需學習。穆迪等西方主流評級機構的評級調整,往往對債券市場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次大公國際的評級出臺后,卻并未對債券市場產生任何影響。個中原因在于,它并未獲得美國等西方市場的評級資質,因此市場上的債券產品并未與其評級掛鉤,不會產生聯動反應。此外,其評級的理由并未獲得市場普遍認可。

金融危機提供了一個中國評級機構走向全球的契機,推而廣之,也給中國企業走向全球提供了契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應被“氣”沖昏了頭腦,甚至刻意催生一種對抗思維。在經濟全球化日趨加深的今天,地位的提高,話語權的提升,歸根結底還是要憑“理”,是不是有說服人的道理,是不是符合市場運作的機理,是不是有利于促進國際公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