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十三五”期間中國保險業的愿景與使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9 12:45
和訊保險訊息 10月17日,由北京保險研究院(以下簡稱“保研院”)主辦的“第二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北京保險研究院執行院長姜洪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姜院長在講話中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更重。首先,面對社會治理領域諸多矛盾和問題,保險業要努力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其次,保險業可以承辦民生保障事業,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更大的保障效用。再次,保險業可以吸納相當可觀的就業人數。展望“十三五”,保險業也必將借助社會治理創新的平臺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北京保險研究院執行院長 姜洪
以下為姜院長講話文字實錄:
尊敬的陳副主席,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第二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國保險業‘十三五’規劃與社會治理創新”。大家可能還記得,去年12月召開的第一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的主題是“社會治理創新與現代保險服務業”。社會治理創新是北京保險研究院一直堅持深耕細作的特色研究領域,這是因為我們相信,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家迫切需要保險業勇挑重擔,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社會治理創新,另一方面,社會治理創新也將為保險業由大做強提供新的業務增長點和更大的市場空間。從社會治理創新的角度來談中國保險業“十三五”規劃,我想,“十三五”期間中國保險業的愿景和使命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社會責任更重,發展空間更大。這也是我今天發言的主題。
在切入主題之前,我想先簡單談談當前的經濟形勢。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應該說,長期增長的基本面還是比較好的,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表現還是令人矚目的。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有一些波動,但總體上仍然保持在合理的區間內,就業有保證,居民收入在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如投資、消費、進出口等,有企穩向好的趨勢。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經濟短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四季度要完成全年7%的增長目標並不輕松,必須付出更大努力。再加上國際經濟環境仍舊不容樂觀,內需增速可能繼續下行,國內經濟“慣性下滑”的局面有可能延續到明年一、二季度。換句話說,就是有可能延續到“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由此造成的風險累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具體來說,中國經濟近期的下行趨勢會給社會治理領域帶來哪些影響呢?
首先,經濟下行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隱性風險日益凸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經濟社會體制中的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被普惠的利益掩蓋起來。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大潮逐漸退去,這些礁石就暴露出來。可以說,社會治理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尤其突出,比如養老問題、醫療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等。在皆大歡喜的增量改革時期被模糊處理的權利、責任問題,到了利益交鋒的存量改革時期必須要得到正視和解決。過去的隱性風險日益浮出水面,如果不加以妥善處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就會變大。
其次,民生事業發展將受到限制。經濟下行會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增長壓力加大。財政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續下降、進口大幅下降、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等因素影響,今年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長呈中速偏低態勢。財政收入增長壓力大,相應地就會導致政府民生投入增速下降,民生事業因資金不足而發展受限。
再次,經濟下行會影響就業。李克強總理多次說過,我們強調穩增長,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就業。雖然我們的人口紅利期正在過去,但是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農村新增勞動力還不少。根據測算,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拉動約100萬人就業。隨著近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已經可以拉動130-150萬人就業。反過來講,gdp少增長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100多萬人的就業可能受到影響,必將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
經濟下行給社會治理領域帶來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是不容回避的。社會治理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妥善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風險。保險作為一個以風險管理為基本使命的行業,有參與社會治理的天然優勢,並有能力以創新的方式化解社會風險。黨中央、國務院對保險業越來越重視,把保險業視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期待保險業在社會治理領域發揮顯著作用。《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頒布一年來,國務院多次召開常務會議,出臺優惠政策,部署加快發展保險業,為社會治理創新服務。因此,在“十三五”期間,保險業必將承擔更重的社會責任。
首先,面對社會治理領域諸多復雜困難的矛盾和問題,保險業要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努力成為社會治理創新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我們看到,保險業正在國計民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融入、影響社會生活的程度不斷加深。過去保險業很少涉足的一些領域,現在不但積極介入,而且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大病醫療費用高導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獨生子女養老問題;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事故和環境侵權行為頻發的問題;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易受重大沖擊的問題;嚴重自然災害導致重大生命財產損失和生產生活失序的問題;等等。這些社會治理領域的重要問題,現在都要依靠保險來幫助解決深層次的矛盾,構建新的體制和機制。
這可以稱之為保險深化。保險深化是我借鑒金融深化而嘗試提出的一個概念,大意是指經濟社會風險管控主體責任的轉型,從過去政府為主轉變為由保險業深度承擔,從而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更好地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就社會治理領域而言,保險深化就意味著保險業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並借助市場化機制使這些社會責任得到更好的履行。
其次,保險業可以發揮商業主體的優勢,接受政府委派,承辦民生保障事業,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更大的保障效用。當財政吃緊,舉辦民生事業面臨較大壓力時,政府過去的慣常思路是加強對主體稅種及重點稅源的挖掘,並積極培育后續稅源,以促進財政增收。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央政府把結構性減稅和降費當作刺激經濟的重要舉措,開拓稅源的傳統增收方法不再可行。如何緩解財政資金不足與發展民生事業之間的矛盾呢?保險提供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使政府可以花同樣的錢,甚至花更少的錢辦更大的事。典型的例子比如政府通過向保險機構購買公共服務,來舉辦大病醫療保險,以及向居民提供巨災保險。
再次,作為一個技術、資本和勞動密集型行業,保險業本身就可以吸納相當可觀的就業人數。中國保監會項俊波主席曾經舉過一組數據說明保險業在吸納就業人口方面的巨大潛力。他說,2013年保險業就業人數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美國、德國均為0.7%,英國為0.5%,我國僅為0.27%。如果未來十年,我國保險業就業人口比重達到美、德、英三國的平均水平,即0.63%,那么就可以新吸納就業約500萬人。隨著保險業在社會治理領域的不斷滲透和擴張,它還能間接帶動養老、醫療、農業等關聯產業的就業增長。所以,從增加就業的角度看,保險業的發展壯大本身就能為社會治理做出重要貢獻。
2015年上半年,中國保險業實現強勁增長,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結構調整持續深入,行業效益不斷提升,資本實力顯著增強。根據中國保監會的數據,今年1-8月中國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1.7萬億元,同比增長19.8%;截至8月底,保險業總資產達11.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在國民經濟總體呈下行趨勢的大背景下,保險業有這樣的突出表現,確實令人矚目,與其他行業相比,可謂一枝獨秀。我想,保險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不是偶然的,恰恰說明在經濟下行壓力趨大,經濟社會風險不斷累積的情況下,國家迫切需要保險業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管控和化解風險,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我們注意到,與社會治理領域密切相關的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和保證保險在今年上半年都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三類保險的上半年原保費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7.37%、17.97%和30.73%,占財產險公司業務比重較去年同期都有穩步提高。展望“十三五”,保險業必將借助社會治理創新的平臺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的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巨大的差距。2013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的保險密度分別為3979美元/人、4207美元/人、4561美元/人和3736美元/人,同年全球市場人均保險支出為652美元,而我國的保險密度在2014年也僅237.2美元/人;2013年,美國、日本、英國和法國的保險深度分別為7.5%、11.1%、11.5%和9.0%,同年全球保險深度為6.3%,而我國的保險深度在2014年僅為3.18%。這與我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是不相稱的,因此仍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就社會治理領域而言,還有很多市場空間等待保險業去開拓。例如,北京保險研究院最近專門就社會轉型中保險服務社區治理的課題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中國城鄉基層社會的深刻變化,使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面臨挑戰,包括社區建設力量不足,社區服務體制機制不順暢,社區養老服務供需失衡,社區風險管理體系薄弱。這些挑戰對於保險業來說,既意味著更多社會責任的履行,也意味著更多市場機遇的來臨。保險業可以通過開發社區治理責任保險,在社區管理領域幫助化解風險;通過保險門店入駐社區,更便利地提升社區居民的風險保障;通過運用保險資金參與社區建設投資,取得居民信賴和長期資本回報;通過責任風險定價等機制明確風險點,促進社區資源優化設定。
古人云,有恒產者有恒心。歸根結底,無論是財產險,還是健康險,都是保障人民群眾的財產不因各種意外和風險而遭受重大損失。不必擔心財產的意外損失,有了比較安定的心態,就可以釋放出更多的消費需求,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根據著名經濟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卡爾•波蘭尼的研究,任何經濟都是嵌入到社會之中的,社會治理的創新與改善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
中國保險業要長期保持現在的超高速增長恐怕是不現實的,但是在“十三五”期間,保險業要延續這種超高速增長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社會治理創新為它提供的巨大市場空間。而且,從宏觀經濟的全域考慮,保險業超高速增長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建設保險強國本身,因為在中國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保險業將用它一枝獨秀的表現來提供更有效率的社會治理方式,轉移和分散改革與轉型的社會風險,進而帶動經濟、金融、社會整體發展進入良性軌道。我希望,也相信,國內保險機構與國際保險機構都能夠切實抓住“十三五”中國保險業超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期,積極把握社會治理創新領域釋放的市場機會,來共同促進和分享中國保險市場的繁榮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從經濟高速增長到中速再到低速增長的轉型過渡期,在經濟換擋期,這些國家的保險業都發揮了重要的社會穩定器作用。以日本為例。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陷入連續二十年的經濟停滯狀態,gdp增長率很低或者為負增長。但是,人們很少注意到,日本在這所謂的“失去的二十年”里,民生沒有受到明顯影響,就業仍然比較充分,生活仍然比較富足,國民心態平和,社會安定有序,城鄉發展均衡。在經濟增長接近停滯的情況下能夠有這樣了不起的成就,日本保險業可以說功不可沒。這樣的經驗是非常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的。北京保險研究院最近得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士后管委會的批準,將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們會把發達國家保險業在經濟換擋期所發揮的功能作用,作為博士后工作站的一項重要課題展開深入研究,並希望就此課題研究以及其他相關課題研究,與國際保險業界、學界和智庫同行們多多切磋交流,互相啟發借鑒。國際經驗交流也是北京保險國際論壇的一個重要宗旨。
這次國際論壇,我們設計了三場高階對話,並組織了三個分論壇。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中國保監會的各級領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中國保險學會的領導,國內著名保險公司的高管,國內頂尖智庫的知名專家學者,與我們北京保險研究院國際顧問委員會的委員和委員代表,一起就商業養老保險、巨災保險、保險資金運用、保險監管、相互保險,以及“互聯網+”與保險等重要問題,展開深入的對話和研討。這既是一次保險業界與保險學界對話交流,相互啟迪的思想盛宴,也是國內保險界與國際保險界分享行業經驗,探索合作機會的絕好平臺。希望大家的頭腦風暴能夠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希望每一位來賓都能夠有所收獲,不虛此行。
預祝本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