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逾兩成,大股東投資可轉債賺頭不少
鉅亨網新聞中心
雙良股份昨日公告,截至5月17日,公司控股股東雙良集團已出售75272手公司可轉債,占發行總量的10.45%;現仍持有雙良轉債16.7萬手,占發行總量的23.22%。
此前4月,雙良股份獲批發行可轉債,公司計劃先向原股東優先配售,后有余額部分再在網上定價發行。5月12日,公司公布發行結果,向原股東優先配售41.8萬手,占發行總量的58.1%,其中控股股東雙良集團認購24.2萬手,占發行總量的33.68%。14日,該部分可轉債掛牌上市。
三天后,雙良集團便拋售了逾10%的可轉債,以雙良轉債三日交易均價118元計算,獲利約18%。
如何看待上述雙良集團的套利操作?目前據規定,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以面值平價發行,其中向原股東優先配售部分并無鎖定期,而可轉債本身因集股性、債性于一身,其定價往往由純債價值及期權價值兩部分合計而成,導致債券上市后極少出現跌破面值的情況。由此,在發行實務中,上市公司大股東常利用股權優勢全額認購配售,待債券一上市便大幅拋售,短短幾日即有20%—40%的無風險收益。
統計數據佐證了上述解釋。2009年,兩市共有六家公司發行可轉債,分別是王府井、博匯紙業、安泰科技、浙江龍盛、大西洋及廈工股份。其中,除大西洋發行時大股東未參與配售外,另五家大都全額認購,上市后均轉身拋售大半。
王府轉債是最典型的案例。去年10月30日,王府井發行的可轉債掛牌上市。此前,大股東王府井國際已優先配售39.4萬手,占發行總量47.99%。
上市僅10天,王府井即四次披露大股東的減持情況,后者總計拋售了32.8萬手,占發行總量的40%。以10日均價142.2元計算,王府井國際共套現4.66億元,豪賺1.38億,半個月投資收益率高達42.2%。值得一提的是,據王府井2009年年報披露,王府井國際已匿跡于王府轉債前十大持有人之外,全部清倉應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也并非所有大股東認購可轉債的初衷都僅出于財務套利,戰略性持有雖然罕見,但在安泰科技的發債過程中仍有所體現。
2009年10月12日,安泰轉債掛牌上市,大股東鋼研集團此前全額認購31.9萬手,占總發行量的42.57%。此后,公司一直未如“慣例”披露大股東減持公告,直至安泰2009年年報才顯示其持倉比例降至32.77%,即僅減持了9.8%,為去年發債公司中減持力度最輕的一家。
回查《上市規則》,投資人持可轉債達到總量20%后,每增減10%均須公告。由此,鋼研集團的減持精準“剎車”于紅線前,可見公司亦忌諱留給市場一個套利者的背影。
此外,由于內地市場可轉債的股性遠大于債性,記者還將大股東減持可轉債的力度(至2009年底減持量占持有量之比)與正股股價漲幅(可轉債上市日至19日收盤)進行了相關性分析。頗為有趣的是,雖樣本較小,但有限數據仍顯示兩者存在一定的負相關性。如減持力度最大的王府井,其股價漲幅僅7.12%;而安泰科技同期的漲幅高達52.49%。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