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最窮聚集廣東 廣東欲三年消滅貧困
鉅亨網新聞中心
廣東爭取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問題,解決貧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這是根本和長遠之策。
中新社援引中國經濟周刊10月19日的報道稱,廣東究竟有多富?根據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8-2009)》顯示,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成為名副其實“富可敵國”的省份。
然而,今年以來,廣東在總結改革之喜的同時,更在反思自身的改革之憂。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指出:“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到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最窮的地方還在廣東,這是廣東之恥,是先富地區之恥。”
7個月過去了,這些被譽為“廣東之恥”的地區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富”廣東有多窮?
連南瑤族自治縣位于粵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全縣總面積1306.7平方公里,總人口17萬,其中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3%,是廣東省16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
“外人根本無法想象我們的貧困情況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縣仍有29個省級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未達到3萬元,2010年連南縣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貧困人口仍然有6810戶”,連南縣委書記崔建軍說。
連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加上受歷史、區位、交通等因素制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仍較落后,因而集“老、少、邊、山、窮”于一身,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仍較艱苦。
2009年清連高速公路開通前,從連南縣城開車去廣州,至少要花費5小時以上,許多居住在大山里的瑤民,一輩子也難得走出連南。
三排鎮光明村距離連南縣城20公里,四面環山,年降雨量稀少,水資源奇缺。據村干部盤亞頭哥介紹,村人均水田大概在2—3分,種水稻是不夠吃的,需要在山地補種一些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秋、冬天幾乎沒有雨下,每年從9月旱到次年3月。加上石灰巖地區地表蓄水難,以致該村的水田和山地都成了“望天田”:下雨則有收成,不下雨則旱死。干旱缺水的村民,因為只能喝不衛生的山水而多患疾病。“全村人有30多人患過腎結石。”盤亞頭哥說,因病返貧的村民甚至占當地貧困戶3成。
連南只是粵東、粵西北諸多貧困縣中的一個。據統計,廣東有3409個貧困村,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8畝,其中屬于旱澇保收的耕地只占49%,人均不到0.3畝。目前廣東雖然解決了通往行政村的公路,但許多自然村仍未能通機動車,交通不便制約農民發展生產和產品銷售。
“先天不足”成為廣東貧困地區無法享有改革開放絕大部分成果的重要原因。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林果先認為,山區是廣東省的生態屏障,為了廣東的青山綠水,舍棄了許多工業項目,當地財政收入和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受到制約。如河源市,為了保護新豐江水庫的一泓凈水,庫區周邊廣泛地區的工業、旅游項目發展受到限制,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眾收入水平。
事實上,在開發與保護之間找到一條平衡木,成為廣東必須面對的問題。在現有的財稅體制下,發達地區由于擁有更多資金進行配套投入,發展速度加快,而欠發達地區原有配套投入不足,出現了發展緩慢的情況。“長期薄弱的基礎,導致各項財政相當吃緊,因此在關系地區長遠發展的國家、省市項目,比如交通基礎設施、帶動型產業等方面,我們都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有支持項目了,憂的是地方資金配套難……”崔建軍說,這是欠發達地區的無奈。
“我要脫貧”也要培養
“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需要與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分享”,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林果先表示,汪洋書記的‘廣東之恥’說揭示了當前廣東的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協調,貧富差距大的真實現狀。”廣東目前所要解決的是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
“貧富差距擴大像是進入了惡性循環,除了財富的‘馬太效應’之外,由于信息閉塞造成的思想觀念的‘馬太效應’更是困擾著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連南任縣委書記崔建軍表示,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讓這些人的思維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
林果先坦言,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們已經習慣于現狀,“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對扶貧致富沒有太多主動性,甚至認為扶貧是國家的事;一些貧困農民安于貧困,長期的貧困使他們變得麻木,只希望給錢給物,不愿通過勞動擺脫貧窮;同時,以往的扶貧模式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幫扶責任、幫扶對象、幫扶方式上都不盡科學,以至于出現了扶貧就是“養懶漢”的現象。
當前,連南等地正在對高寒邊遠山區群眾進行移民工作。“汪洋書記來調研的時候,看到高寒邊遠山區的農戶居住環境惡劣,指出一定要讓他們下山來改變這一局面,后來省委還專門下了一個‘加快實施移民搬遷工程、推進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的文件。”崔建軍告訴記者,但是,高寒邊遠山區的移民工作卻一直受到“故土”觀念的束縛。據統計,連南縣居住在高寒邊遠山區的農戶共有3278戶,其中只有1629戶農戶愿意搬遷到縣城或中心鎮。移民下山是促進人們思想觀念改變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幫助貧困地區群眾開闊眼界,增強發展的動力。
據連南縣的規劃,從2009年開始,以每年搬遷300戶左右的規模,5年內將1629戶貧困戶分期分批搬遷到縣城移民新村。以連南縣三江鎮為例,正在規劃建設總投資4億元,總體規劃面積346畝,集“吃、住、游、購、娛”于一體的高寒山區自愿移民村,使得高寒邊遠山區的農戶能夠“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
三年消滅貧困
2009年6月,廣東省正式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扶貧新模式,通過建立扶貧工作的“問責機制”希望能夠改變把扶貧工作僅限于“走過場”的境地。
據了解,在此次廣東省“雙到”工作中,廣東省委省政府已經動員省直、中直駐粵單位、企事業單位和珠三角7個經濟發達市,以及粵東西北14個市及其所屬縣(市、區)的機關單位、企業,直接參與掛鉤扶持貧困村、貧困戶,圍繞3409個貧困村和村內貧困戶進行定點、定人、定責幫扶。
以連南縣為例,全縣9916戶貧困戶、38個貧困村和31個非貧困村被分解,分別安排給15個省直單位、佛山順德區、12個市直單位和94個縣直單位結對幫扶。
“目前仍擺脫不了貧困的,大多數是居住在邊遠地區,自然環境差,幫扶工作難度大,脫貧成本高,是扶貧工作的 硬骨頭”,林果先說:“從以往的扶貧就是蓋房修路、送錢送物,到現在不僅有資金投入,還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還帶去了發達地區擁有的市場觀念和信息,同時,部門第一把手親自抓,每村派駐工作組和干部,每戶有責任人,為貧困農戶的脫貧,真抓實干,不達目的不罷休。”
林果先介紹,在此次“雙到”工作中,廣東建立了瞄準機制,實施“靶向療法”,解決“扶誰的貧”的問題。核實清楚誰是貧困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瞄準機制,更直接、更精確地配置機關、企事業單位扶貧資源,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定點清除貧困。
“我相信‘雙到’工作三五年會見到明顯成效”,崔建軍表示:“為了改變‘救急不救窮’的局面,‘雙到’工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不相同,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有入股分紅的,有小額貸款的,也有‘公司+基地+農戶’發展種養的,有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有提供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有幫助轉移就業的,有整體搬遷移民的,有建設安居工程的,還有科技智力扶貧的等等。”
不過,相對于以往,目前廣東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的優勢,在于把資源配置到戶,把責任明確到人。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問題,解決貧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這是根本和長遠之策。
(鄒光連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