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浮沉後 市場投機依舊 -- 看美國股市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綜合外電
本周的華爾街忙著討論周年紀念,投資人與媒體都不忘提起Nasdaq指數創歷史高點十周年,及2009年股市底部滿一周年。
乍看,這二件事南轅北轍。一件是狂想期的結束,另一件則是危機到了底部。但Invesco公司投資專家Diane Garnick指出,2000年3月與2009年3月的確有部份共同的特徵。
社會氣氛推動市場:1990年代末期,科技革命新時代的展望,推升Nasdaq指數到了前所未見的高點,將美國變成了股票投機客的國度。2000年代,社會觀點認為擁有房子才是王道,結果不動產價格漲翻了天,許多美國人因而成了不動產投機客。
市場推動改革創新:無論是網路股或次級房貸,Garnick說,華爾街創造了產品,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投資人於是淹沒在投機潮中,終日渴望獲利,她說。
葛林斯潘的輕鬆房貸:當然,眾人的幻想與民眾的瘋狂,並非無中生有。科技股與房價的泡沫都是由低利率所引發,再加上投資人都了解,他們一旦陷入困境,葛林斯潘的Fed將會伸出援手,因而承擔風險也就肆無忌憚了。1998年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紓困,更強化了此一道德風險。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幾乎倒閉,也帶出了系統性風險的概念。
這有關周年的討論結果就是,長期管理公司紓困12年後,Nasdaq指數創新高10年後,及信用危機觸底1年後,改變得並不多,Garnick說。「若無法掌握,衡量並宣導市場的系統風險,將無法阻止危機再度發生。」
隨著主管官員思索著正確的法規,分析師相信,要解決此一惱人的問題,至少還得三至五年。因而警告,在正確法規出爐前,美國股市仍易於大幅下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