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支撐亞運藍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張覆蓋整個珠三角的天網已經形成——本報記者獲悉,亞運空氣質量保障監測預警支撐體系已經建立。
該體系主要由亞運場館空氣質量監測網、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珠三角大氣復合污染立體監測網以及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這幾大體系共同組成。
此前,由于監測指標的不完善,官方公布的監測數據往往與公眾的直觀感受不相符而屢受詬病。這次一個明顯的突破是,這個體系在原來的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如臭氧、PM2.5(細顆粒物或可入肺顆粒物)等指標。而此前的監測指標一直是PM10(可吸入顆粒物)和PM100(總懸浮顆粒物)。實際上,PM2.5的毒性更大。
“目前這方面國家也沒有標準,但是廣東已經在做了,應該說廣東是走得比較前面的。”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一位受聘于亞組委的21名亞運環境空氣質量保障專家組成員告訴本報。
這只是珠三角構筑完整的空氣監測體系所走的第一步。
全方位空氣監測體系保亞運
空氣質量保障體系共設置了55個監測點,其中包括設在亞運場館和運動員村的21個專題監測點位。而依托于這張天網,廣東環境監管部門可以即時獲知當前和未來3天內的空氣質量數據。
其中,亞運場館監測網要求最高——除國家現行空氣質量評價體系規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氣象5參數外,還包括一氧化碳、臭氧、PM2.5;設有亞運場館的城市在重要場館、運動員村等重要位置還設立了灰霾測點。
根據2008年底廣東省政府跟科技部簽署的863重大項目——復合污染防治項目。該項目意在‘十一五’末,初步形成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監測預警技術體系、區域污染應急技術支撐體系和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綜合調控技術體系。
上述專家告訴本報,目前這幾個體系已經建立。“863項目”中的預測預警和決策支持等項目,已經在11月1日開始運行。同時,珠三角空氣治理的區域聯動機制也正式啟動。“利用這個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對珠三角未來72小時空氣質量預報,為應急管理提供輔助決策支持。”
而建立于2006年的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是國內跨區域聯動防治空氣污染的一個重大突破。該監測網共有16個監測子站,其中3個在香港;10個城市監測子站分布在珠三角的每個城市中;另外3個是廣東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負責的區域子站。
為了亞運,該監測網絡的13個空氣質量檢測子站在11月份之前進行了升級,如增加PM2.5質量濃度分析儀、臭氧校準儀、氮氧化二五分析儀等等多個系統設備。
這幾大監測網絡系統的數據,將以每小時一次的頻率上報給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這些數據,是環保部門決定采取措施的關鍵依據。”該中心辦公室主任向云榮對本報透露,如是否啟動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應急預案,決定部分企業關停、限產甚至車輛限行。
作為亞運賽事的主戰場,廣州是亞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核心。
10年部署:
籌建復合污染綜合防治體系
亞運空氣保障體系的建設,只是珠三角空氣復合污染防治的一個步驟。
日前出臺的《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提出,是到2012年底,地方大氣環境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底,建立起先進的大氣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善的大氣污染執法監督體系,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體系基本完善。
“計劃的第一項任務,就是保亞運。實際上珠三角的空氣治理工作一直都很緊迫,那么這個計劃到底管不管用,亞運就是第一檢驗。亞運過后,其它的機制會一件件落實。”上述專家說。
向云榮說,亞運會承諾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濃度三項指標。而增加PM2.5、臭氧等指標,則將有助于以后灰霾的治理。其實這些污染物之間的內在變化都有關聯性,接下來要開展的系列研究,指標也將遠遠多于這幾個。
記者獲悉,廣東正在建設一個大氣超級觀測站,以加強對光化學煙霧、酸雨、灰霾現象的監測和研究。在區域站的基礎上,增加對過氧化氫等超過10個新增區域大氣污染關鍵因子的測量。
接下來,廣東將結合國家863項目,在大氣監測網絡布局中增加區域子站布點。“以后有條件的鎮,都要設立環境監測站。”上述監測中心專家說。同時,將珠三角所有城市站全部納入區域空氣監控網,逐步實現珠三角所有城市站點的數據聯網與共享。
在廣東省的計劃中,大氣敏感區也將設立一套檢測預警系統,比如在大亞灣、茂湛、廣州、崖門口和汕潮揭等石化基地中,設立空氣污染自動監控站點,對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等進行監測。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重點城市交通主干道邊建立共50個空氣質量檢測子站,納入全省空氣監控網。
“關鍵要控制車輛,這已經是一個共識。”上述監測中心專家解釋,在廣東,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污染氣體排放總量的32.0%,機動車排氣污染已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為此,珠三角大氣污染治理選擇機動車污染控制為突破口。
該專家告訴本報,上述部分城市的交通干道已經設立了監測站,不過尚未完工;至于石化基地的監控也正在開展當中。本報統計,這些項目總投資為1.6億元。而在2012年之前,廣東在珠三角區域大氣復合污染聯防聯控工程中,將投資164.0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正在于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立法和相關的配套政策方面尋求突破。
今年11月1日起,廣東已經在全國率先實施制鞋行業、印刷行業、家具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四個行業有機化合物排放標準;明年將增加石化、水泥、陶瓷和玻璃等行業的排放標準。
廣東明年還將著手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珠三角大氣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屆時,一氧化碳、PM2.5、臭氧等評價指標,或將作為法定監測項目。
“大氣污染不受行政邊界的限制,它不是一個地方能夠完成的。從長遠來看,地區之間的協調機制也還要繼續完善。”上述監測中心專家表示,未來兩年內,廣東還將就珠三角區域協調管理模式、多污染物總量協同減排等機制展開專門的研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