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益東:內蒙古風電瞄準3000萬千瓦
鉅亨網新聞中心
“你能運輸多少,我就能生產多少。”2010年3月10日,針對內蒙古能源產業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副主任郝益東向記者表示。
煤儲量第一、煤產量第一、風能儲量第一、風電裝機容量第一、對外輸電第一,內蒙古能源在2009年占據了國內5個第一。
當然,內蒙古在國內能源領域的第一遠不止這些。依托能源優勢,2000年-2009年,內蒙古GDP年均增速達18.7%,尤其是近8年來,經濟發展增速在全國保持第一,資源強市鄂爾多斯的人均GDP甚至超越了香港。
能源產業開發三步走
《21世紀》:內蒙古如何看待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郝益東:中國的能源發展空間很大。需要注意的是能源發展與節能并不矛盾,發展歸發展,節能歸節能。不僅經濟發展需要能源,保護好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也需要能源。
能源產業是內蒙古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即將制定的“十二五”規劃草案中,內蒙古將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給予更大的關注,并把綠色能源作為未來發展的關鍵,比如煤炭的清潔利用、提升風能規模至3000萬千瓦、推進太陽能電站的建設。
《21世紀》:內蒙古如何把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郝益東:對于能源產業的開發,內蒙古分三步走:首先是傳統的開發利用,比如能源的采挖;其次是對傳統能源進行轉化,煤轉電、煤化工、煤制油、煤的氣化與液化等;第三步是利用能源優勢吸引沿海重化工、制造業落戶內蒙古。
適度過剩有利于風電良性競爭
《21世紀》:2009年,中央出臺文件警告風電存在產能過剩,你怎樣看?
郝益東:這幾年,風力發電只是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我國要在2015年達到1.5億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那今后幾年還要加速發展。
我國風電發展了30年,但過去一直只能生產200萬-300萬千瓦的小風機,真正上網的風機都來自國外。在2004年我國政府開始推動風電發展之前,美國風機每3-5年價格下降10%。我國開始推風電后,國際風電設備價格暴漲,不僅價格漲,還訂不到貨。
現在,我國國產風機價格比國外低20%左右,抑制了國際風機價格上漲,同時,還帶動了國內相關的高端制造業。如果國家政策能進一步支持國內風機發展壯大,那么國產風機的技術水平很快能達到國際水平。
總而言之,國產風機剛發展兩三年,來個急剎車,這與產業發展的常理不相符。另外,適度的過剩有利于產業形成良性競爭,淘汰落后,鼓勵技術進步。
建立能源外輸立體通道
《21世紀》:風電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郝益東:我國越來越看好可再生能源,而風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按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做出的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要達到15%,其中風電是重要部分。據測算按此要求,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1.5億千瓦,而截至2009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才2500萬千瓦。
風電發展的關鍵是要保證上網,只要電網能保證接入,風電廠就能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保證整個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傳統電網是按火電特征來設計的,接入風電,很多運行規章制度、技術規范要做調整。
在《可再生能源法》全額保障性收購的指導下,各級人大應該進行執法檢查,各級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規定,具體監管部門,應該出臺技術性地文件,保證風電上網無憂。
《21世紀》:內蒙古能源發展還面臨什么困難?如何解決?
郝益東:能源運輸通道現在是內蒙古能源發展的瓶頸。你能運輸多少,我就能生產多少。
現階段,內蒙古的能源輸送主要是煤運,有兩條鐵路和一條公路,第三條鐵跌運煤通道正準備建設。
但總體上,內蒙古能源運輸的陸地通道已經飽和。能源運輸的路子不能這樣走下去——依靠公路、鐵路拉煤周游全國,從大北方送到大南方。
能源運輸應該立體化,例如煤轉電與風電上網后利用電纜輸送(空中運輸),煤轉氣或液體后實現管道運輸(地下運輸)。
特別是內蒙古的風電,去年冬季,內蒙古風電送不出去,自己又消化不了,很可惜。對于風電而言,一旦解決輸送瓶頸,內蒙古風電規模達到1億-1.5億千瓦的裝機容量沒有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