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立法介入谷歌事件可能性小
鉅亨網新聞中心
企業的歸企業,政治的歸政治。
3月10日,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對谷歌在華遭遇監管問題舉行聽證會,谷歌公司法律副總裁黃安娜(Nicole Wong)出席作證。黃安娜當天再次聲稱,中國的網絡監管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在3月2日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人權與法律事務小組召開的網絡制度聽證會上,她就做了這樣的表態,并提請美國政府向WTO提起申訴。
不過,10日會后,本報記者從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公共事務主管魏爾(Lynne Weil)處了解到,盡管國會已就谷歌事件舉行了兩場聽證會,但國會并不打算為此展開切實的立法行動,干預“谷歌事件和類似的網絡監管事件”。
按照美國國會分工,“公共外交”和“信息政策”相關事務由眾議院外交委員會負責。因此一旦國會啟動立法,該委員會將是最重要的牽頭機構之一。
“國會里確實流傳著一些版本的網絡安全法案。”魏爾介紹說,該委員共和黨二號人物參議員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就提交過一份相關議案。
然而,魏爾告訴記者,現在還沒有任何議案進入立法審議程序,該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伯爾曼(Howard Berman)也沒有表態支持相關立法。
10日聽證會的題目是“谷歌困境:美國網絡政策如何向推進網絡安全、民主與貿易方向轉型”。分析人士表示,單從題目很難判斷聽證會的真實意圖是否在于啟動網絡安全立法。
美國國會聽證會本來就同時承擔立法審議和滿足公眾知情權兩大職能。魏爾告訴記者,本次聽證會的目的正是后者。他說,伯爾曼主席的意思是,先搞一個聽證會來討論要不要進行立法干預。
這離立法啟動還有很遠的距離。當記者問及聽證會是否意味著伯爾曼有意啟動立法,干預谷歌事件等網絡監管問題時,魏爾搖頭否認。
3月10日的聽證會原定于2月10日舉行,但因為華盛頓當時突遭暴風雪襲擊被迫推遲。
巧合的是,10日當天,谷歌公司首席執行官施密特在阿布扎比媒體峰會上表示,該公司與中國政府有關中國網絡監管糾紛的談判“很快就會有些結果”。 施密特進而強調,“谷歌是在與中國政府磋商,與美國政府無關。美國政府的行為也與谷歌無關。”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美關系經歷了不少波折,1月爆發的谷歌事件正是中美兩國關系緊張的一個表征。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奧巴馬競選團隊外交顧問李侃如告訴本報記者,國會不立法干預谷歌事件,并不一定是中美緩和的信號,“現在說中美關系回暖,還為時過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