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中國"內需消費"走紅華爾街

鉅亨網新聞中心


隨著6家中國公司上周成功登陸美國證券市場,今年赴美IPO的企業已接近40家,超過了2007年,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其中,消費類企業成為今年亮點。尤其在二季度后美股市場復蘇之際,在大批赴美IPO上市的中國企業中涌現了傳統消費類公司的身影。

如上個月在紐交所掛牌的男士休閑服裝供應商中國希尼亞時裝有限公司,融資8800萬美元,成為繼今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的鄉村基快餐連鎖公司之后,又一家在美國市場通過IPO成功上市的中國傳統消費類企業。

紐交所駐北京首席代表楊戈日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這種現象說明,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美國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關注范圍日益廣泛。特別是內需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來自消費領域的中國企業也開始在美國投資者中獲得肯定。

除了消費板塊之外,地產服務和互聯網行業也捷報頻傳。同樣是在11月,房地產經紀公司思源經紀在紐交所上市,共融資6700萬美元。在此之前,今年在紐交所IPO的還有另外兩家房地產相關企業:21世紀不動產和搜房網,二者分別融資8740萬美元和1.25億美元。


不過這些企業的融資規模并不算大,與太陽能企業密集上市的2007年相比,今年的融資總額仍有較大差距。

投中集團向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上周五,今年共有21家中國企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IPO,融資金額達到24.88億美元;納斯達克市場則迎來了18家中國企業IPO,募集規模達到13.09億美元。

在上市數量創紀錄的同時,今年單個IPO融資規模最大的也只有明陽電氣,為3.5億美元。2007年,由于太陽能企業集中上市(融資普遍超過3億美元),當年18家中國企業在紐交所的IPO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9.8億美元。此外,網絡游戲股當時也有很強的“吸金”能力,巨人網絡2007年上市時融資金額即達到10.2億美元。

“現在太陽能和網絡游戲的行業情況都和2007年不一樣了。”楊戈對記者解釋說。投中集團研究總監李瑋棟則告訴記者,太陽能企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2007年正值該行業的頂峰,市場估值也很高,因此成就了一批成功的IPO。今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形成了消費這一新的亮點板塊,但是消費板塊在資本規模上與太陽能行業不可同日而語。

李瑋棟表示,美國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追捧有其原因:首先,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推出后,宏觀上流動性寬裕,為IPO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今年全年的狀況來看,上半年由于市場擔心美國和全球經濟二次探底,IPO市場也較為冷清,全部39家中國企業僅有10家是在上半年上市的;進入下半年特別是10月之后,情況明顯改觀。

其次,美國市場需要尋找有增長前景的投資品來帶動人氣,中國企業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像教育和消費板塊的公司,他們講的故事都是與中國的市場規模有關系,能給投資者比較好的增長預期。”李瑋棟說。

不過,從具體公司的維度上來看,并不是所有中國企業都能有好運氣。12月9日, “中國派拉蒙”——博納影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跌幅22%,成為今年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中表現最差的一只股票。第二天,這一紀錄又被從事移動互聯網的斯凱網絡刷新,該股上市當天大跌24.9%。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