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保險:托付者的"安全盾"
鉅亨網新聞中心
保險是最古老的風險管理方法之一,多數成員繳納保費建立保險基金,使得少數成員的損失由全體被保險人分擔,其產生與社會責任存在天然的聯系。作為一項金融和風險管理服務,保險公司通過產品設計、承保理賠、資金投向等各環節,則將作用于客戶、股東乃至全社會的福祉。一份保單,往往是一個家庭、一群人預防危難而作出的托付。
“做一家負責任的保險公司”一直是太平洋保險尊奉的使命,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視為公司價值可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責任照亮未來”就是太平洋保險努力打造的品牌化活動,通過支教、建立愛心書屋等形式為全國近60所太平洋保險希望小學送去知識與關愛。活動自2008年啟動以來,已吸引近千名員工、營銷員及客戶報名參與支教,受益的學生總數達1700余人;全系統募捐圖書6萬余冊,為5所希望小學建立起了愛心圖書室;從2010年起,活動還啟動了“回訪機制”,對已有的支教點進行回訪式支教,并嘗試建立員工與學生的“一對一幫扶”機制。
不過,在承受特定風險的群體看來,一家保險公司的價值更在于能否提供量身定制的細分產品,分擔風險,為突發事件的出現提供“安全盾”;事實上,成為一家真正的可持續經營的企業公民,公司需要將經營價值和社會公共價值有機結合。
近些年,太平洋保險專注于保險產品的創新,做精做細,深入分析客戶需求,重點兼顧產品的社會效益,關注了擴大內需配套項目、保障民生相關措施、金融領域創新舉措、區域經濟發展定位幾個方面出現的新型保險產品需求,并努力將社會需求轉化為針對性的產品。尤其是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特殊工種人員、婦女、嬰孕以及學生等特殊人群的細分需求,開發了各具特色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模式。
以保障外來勞工人員為例,太平洋保險在山西等15個省市推廣“礦業職工團隊短期意外傷害保險”,為礦區現場工作的礦工提供意外身故、殘疾保障,目前每年承保約8萬人,為礦工提供實實在在的一份保障;為工程項目施工現場從事管理和作業的企業員工,專門設計了“建筑施工人員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積極投身“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計劃,上海分公司承保了其中部分的醫療保險和老年補貼(綜合保險包括工傷、住院醫療、老年補貼、20元醫療卡四部分)。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漸行漸近,“人口紅利”的消退,不僅影響宏觀增長,更事關個人晚年生活。太平洋保險面向老年群體即推出了多項保險和理財計劃,以“老來福”保障計劃為例,該項產品由壽險產品、年金產品和健康產品三個系列組成,全方位考慮了中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品質;向年滿55周歲女性或年滿60周歲男性推出“老年人出行平安意外傷害保險”,目前每年約20萬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參與了上海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通過給投保人一定的稅收優惠,助力健全“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緩解上海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財政壓力。
此外,太平洋保險還開發了一系列針對農村低收入家庭的小額保險產品,不僅僅涵蓋意外傷害身故和殘疾保障,甚至細化到投保人身故或者全殘的債務償還風險事宜,一場意外致使一個家庭返貧的風險大大降低,目前,這些針對低收入人群的產品累計承保近千萬人次。同時,創新營銷模式,推廣以“政府牽頭、行政領導、征管分離、專業化運作”為主要特色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大量創新產品的推出,使得抗風險能力較弱且以往一直流離于保險業務的群體得到了保障,共享了現代金融提供的紅利,不僅為群體本身,更為社會穩定與和諧提供了“安全墊”。其間,太平洋保險希望能夠“杠桿”作用,將有限的資源投入的社會效益放大多倍。這種杠桿作用不僅僅停留在受保障的群體。
截至2009年底,利用保險資金,太平洋保險在基礎設施領域參與了大量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其中代表性的項目包括:京滬高鐵,作為國家“十一五”劃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建成后,將連接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極大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該項目保險資金共投資160億元,其中太平洋保險投資40億元;另一個值得一書的項目是烏江水電站,可為當地提供大量清潔電力,還對促進“西電東送”,滿足廣東及南方電網用電需求,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項目總規模27億元,全部由太平洋保險投資;上海崇明越江隧道,總規模20億元,太平洋保險投資12億元,項目已于2009年10月31日竣工通車。據介紹,大型基建項目除了提供穩定的投資回報之外,都具有一定的“溢出”效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