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一旦爆發 A股勝算幾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發達經濟體中孕育的"競爭性貨幣貶值"雖然在未來兩三個月內還將持續,但很難演化成一輪大規模的、全球性的貨幣戰爭。而我國面對這一世界經濟格局,采取付出部分代價,能拖就拖的戰術應對,以維護自身最大利益。在這一背景下,A股市場在未來兩個月內應蘊含著較大的機會。
據證券日報10月15日報道,從"十一"之前美聯儲對"通脹偏低"的狀況發布預警,到10月8日在華盛頓舉行的西方七國(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落幕,"貨幣戰爭"這個詞匯突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日本瘋狂打壓本國匯率的一系列舉措出臺,世界各國開始枕戈待旦籌劃應對新一輪的匯率大戰。
《貨幣戰爭》這本書幾年前曾經風靡一時,雖然并不是被很多人認可,但"貨幣戰爭"這個詞語卻流行了起來。
眼下,涉及中國、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大國之間的一場匯率博弈,讓"貨幣戰爭"這四個字再次走進了經濟界人物的視線。
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戰"
新一輪匯率博弈:美元指數從9月10日至今一度下跌7%左右;日本直接入市打壓日元,之后又采取降息;歐元區也流露出干預匯率的念頭
"金融危機美元詭異升值"后的新一輪匯率博弈,其背景仍然是經濟強國的實體經濟需求。大通證券許鵬介紹,雖然金融危機后,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連續出臺刺激經濟政策,但發達經濟體的復蘇程度顯然難以和新興經濟體相比,而且還存在二次探底風險。
美國就業數據的持續疲軟,導致實體經濟壓迫美聯儲進一步刺激經濟,實際上自9月下旬以來,無論美國經濟數據和股市好壞,美元都持續走軟。美元指數從9月10日至今一度下跌7%左右,這是因為市場已經達成預期,美聯儲將在11月份召開的議息會上進一步加大國債和其他證券的購買力度,也就是進一步量化寬松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美聯儲的這一做法引發了一個連鎖反應。日本挺不住了,由于日元在9月份出現快速升值,嚴重打擊日本出口進而傷及實體經濟,日本政府顧不得市場規則,挺身入市打壓日元,之后又采取降息,出臺5萬億日元刺激經濟方案等手段。日本的這一做法給國際市場秩序帶來了嚴重的干擾,投資者自然將目光投向歐元國家,歐元近期節節上揚(一個月內歐元兌美元上漲9%)已經讓歐元區幾大核心國家焦頭爛額,并流露出干預匯率的念頭。
"匯率博弈"的擔憂就此產生,因為美國、歐盟、日本是當今世界發達經濟體的代表。如果美國真的做出進一步量化寬松的決定,等于刺激日本做進一步打壓本國貨幣的動作,這又將進一步刺激做出打壓歐元的決定,這就可能形成發達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性貨幣貶值",大家都要打壓本國匯率為本國出口贏得機會。這種匯率博弈一旦展開,很有可能演化成一場貨幣戰爭。
銀河證券分析師佟圣勇認為,由于預期發達經濟體將向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已經開始新一輪的上漲。但這種預期最終能否演變成發達經濟體之間"競相貶值本國貨幣"尚存在不確定性。因為從根本上講,雖然故意貶值本國貨幣可以起到保護本國貿易的作用,但如果幾大經濟體展開貶值競賽,一起打壓匯率,容易出現局面失控的狀況,給本就脆弱的全球經濟增加新的風險,變得對誰都沒有好處。
日本先下手為強之后,美國、歐盟目前實際上處在比較尷尬的境地,在處理本國貨幣的量化寬松問題上會適可而止,以免進一步刺激對方。預計在11月份美聯儲的議息會上,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方案肯定會有,但應變得較有節制性,避免刺激其他經濟體跟風貶值,歐盟所做的反應也應適可而止。最終,形成一個為期幾個月的短期匯率博弈,或者說,只會形成一次"貨幣戰役",而非貨幣戰爭。
亞洲國家的新難題
受迫于西方壓力:除了日本之外,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匯率都在不斷地上揚,韓元、泰銖、印尼盾、新加坡元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均在被動走高
發達經濟體忙著琢磨怎么貶值本國貨幣,新興經濟體則面臨另一種難題。包括中國在內,亞洲除了日本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匯率都在不斷地上揚。韓元、泰銖、印度尼西亞盾、新加坡元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均走強。
佟圣勇介紹,一方面,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為了振作本國經濟,增強出口,不遺余力地壓迫新興市場的貨幣升值,以達到他們所認為的貿易均衡。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恢復較為迅速,經濟二次探底的危險系數小于發達經濟體,因此新興經濟體如澳大利亞、印度等已經開始升息,這就使得國際市場中的大量流動性沖入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使得這些國家或地區的貨幣面臨數量化的升值需求。我國目前同樣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的不斷走高就是在這一壓迫下的現象。
在10月8日閉幕的西方七國(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人民幣升值速度取決于收支差額狀況;并重申中國將按照自己的步伐來推動貨幣改革,將以漸進的方式進行,拒絕快速升值。"
許鵬認為,我國宏觀經濟目前所面臨的兩難境地是,由于預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不斷涌入,使得市場流動性泛濫,再加上輸入性通脹明顯抬頭,導致CPI走高負利率狀況出現。如果單從這個角度看,應該加息并回收流動性來抑制物價失控,否則越是不加息,熱錢的預期就越強烈,熱錢就會變得越來越多。
目前的問題是,近三個月來,宏觀經濟數據表明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四萬億投資到今年年底也接近尾聲,如果加息,對實體經濟將有較大的壓迫性。即便加息,其幅度也不可能滿足熱錢的"胃口",既然加息無法達到熱錢的期望值,那么加息后熱錢可能還會繼續涌入,甚至變本加厲。
在這種兩難境地下,央行采取的"拒絕快速升值"的態度實際上就是一個字"拖"。寧可在拖的過程中因為緩慢升值付出一些代價,也要能拖就拖,等待時間改變發達經濟體的狀況,等待所謂的"貨幣戰役"告一段落。這也就是周小川在本次央行行長會議上所說的"隨著歐美經濟復蘇成功,就業上升,關于國際金融機構份額調整和匯率等問題就不會再成為輿論焦點。"
A股市場或迎短暫繁榮
窘境中的機會:管理層拒絕人民幣快速升值,在某種程度上將付出部分代價,這種部分代價就是熱錢的持續涌入,必將有部分進入股市推高市場估值
通過以上分析,投資者可以發現,在發達經濟體中孕育的"競爭性貨幣貶值"雖然在未來兩三個月內還將持續,但很難演化成一輪大規模的、全球性的貨幣戰爭。而我國面對這一世界經濟格局,采取付出部分代價,能拖就拖的戰術應對,以維護自身最大利益。在這一背景下,A股市場在未來兩個月內應蘊含著較大的機會。
佟圣勇認為,這種機會和國際熱錢有較大關系---管理層拒絕人民幣快速升值,在某種程度上將付出部分代價,這種部分代價就是熱錢的持續涌入。熱錢進入后,必將有部分進入股市,進而推高市場的估值。另一方面,國際間的匯率博弈在未來三個月內將變得非常微妙,能否阻止人民幣快速升值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在某個時段,熱錢的預期可能會變得較為樂觀,流入股市資金驟增,將推升股市出現一波階段性行情。
佟圣勇分析,由于大宗商品以美元計價,而美元"跌跌"不休,導致大宗商品持續走高,這種資源類產品的價格提升對A股市場中的煤炭、有色、石化等不可再生資源構成極強的支撐,此類不可再生資源類個股仍然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在此之后,新能源、新材料、新興產業將成為第二波強勢板塊,受到資金的追捧。
許鵬也認為,從股市運行規律上看,資源類個股的上漲將給其他板塊打開上升空間,在資源類個股上漲之后,市場將呈現板塊輪動的效應,其輪動規律將完全遵循資金的流向。由于外圍資金入市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因此在資源股之后,大盤藍籌股未必會立刻隨之其中,中小盤個股有望成為資源股之后的第二波,投資者可密切關注。
(吳蘭蘭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