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11月CPI上漲5.1%或創年內峰值 調控物價還需打持久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11月CPI同比上漲5.1%,再次刷新年內記錄。專家指出,物價上漲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不再單一由供需關系決定。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對物價回調將產生明顯影響,但抑制通脹不僅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

據新華社12月11日報道,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1%,再次刷新年內記錄。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漲6.3%之后,中國28個月以來CPI創下的最高漲幅。

菜跌糧漲 CPI破“5”

數據顯示,食品價格上漲仍然是推高CPI“破5”的第一推手。在CPI的八大類構成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1.7%,比10月份高出1.6個百分點,再次穩居CPI八大類構成中漲幅第一。


而食品價格的上漲也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在政府近期密集出臺的調控措施影響下,蔬菜價格出現了明顯下跌。商務部持續跟蹤的18種蔬菜價格自11月份開始幾乎全部出現了回落。

“青菜現在7毛錢就能買到,茼蒿菜也只要2塊5一斤,比過去便宜了不少。”在上海浦東櫻花路菜市場買菜的楊阿姨說。

但食品價格上漲態勢并未得到扭轉,包括糧食、食用油、肉、蛋等在內的其他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記者在上海莘莊聯華超市看到,雞蛋賣4.8元一斤,比上月又漲了五六角;蘋果批發價從10月29日的6.31元/公斤上漲至12月3日的7.02元/公斤。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閆偉認為糧價上漲值得關注。“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已引起價格上漲因素的擴散,工業產品的價格(PPI)也出現加速上漲苗頭。從以往經驗看,隨著漲價因素從農產品向食品制成品和非食品的擴散,加上PPI向CPI的傳導作用顯現,CPI可能會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也認為,非食品價格的跳漲也是11月物價快速上漲的重要原因。未來除了繼續維持現有的食品價格調控機制以外,還需要在非食品領域加強調控管理,抑制物價進一步上漲的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超過5%的單月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一個溫和通脹的水平。預計2011年全年CPI都會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

CPI年內或已見頂 結構性變化顯現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雖然近期物價仍存在短期輸入性通脹壓力和食品通脹壓力,但隨著翹尾因素的消失、政府價格干預措施的逐步實施,年內通脹壓力或已見頂,12月CPI將平穩回落。

商務部數據顯示,11月29日至12月5日,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下降5.4%;而同期全國36個大中城市豬肉價格下降0.1%。食品價格干預的實施有效地壓制了物價上漲。

新華·銀聯中國銀行卡消費信心指數(BCCI)亦顯示,價格調控政策的集中出臺緩解了持卡人對物價持續上漲的擔憂,導致11月BCCI小幅回升。

但專家同時指出,導致我國通脹產生的因素已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從單一的供需拉動型通脹轉換為供需拉動、成本推動和輸入型通脹交織推動。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巴羅此間在上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流動性都出現過剩,而美國實行的量化寬松政策無疑會助推全球的通脹水平。在主要盯住美元匯率政策的影響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中國生產成本上升,進而推高物價。

閆偉認為,目前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已由前期的供求關系不平衡逐步轉向成本推動型上漲。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主要是由于生產資料、運輸、儲藏、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農資、勞動力和土地價格成本成為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因素。

在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看來,處于高速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中國,不可避免地會經歷農產品價格上漲這一過程。

抑制通脹不僅是攻堅戰 更是持久戰

就在11月CPI數據公布的前夜,央行再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已經是年內第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抑制流動性過剩、控制通脹成為當前貨幣政策主要調控目標。

此前,針對物價快速上漲的“組合拳”已經頻頻出擊。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16條”,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工作,穩定市場價格,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財政部、民政部著手研究對低收入家庭發放臨時生活補助;農業部力爭抓好冬季蔬菜等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工商總局要求嚴厲打擊農產品市場中的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采取補貼、限價等措施,為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減負。

“抑制通貨膨脹不僅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閆偉說,“這需要政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一致性,把回收流動性和防止通脹放在政策調控的首要位置。”

陸志明認為,除了繼續出臺綜合性的通脹治理政策,管理層還應合理運用穩健的貨幣政策,強化貨幣通脹預期管理。尤其是在2011年上半年,如果國際游資流入加速、通脹壓力仍維持高位,應盡早采取有力的貨幣政策轉變通脹預期,盡量縮小負利率的程度,降低其對通脹預期的影響力。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