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分析稱本土PE將取代外國投資者,易除監管障礙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Citic Private Equity Funds Management)上月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民幣私人股本基金的募集。與之前同樣擁有“本幣私人股本基金”名頭的眾多基金相比,中信的這只基金可謂天差地別。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鼓勵創建本土私人股本業,希望它們能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美國私人股本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KKR、百仕通(Blackstone)和TPG等一爭高下。

但直到不久前,中國本土私人股本基金還一直只有兩類:一類是募集美元、效仿外國同行離岸結構的民營基金;另一類是管理風格更像政府部門、而非遵循資本規律的國有巨鱷,如渤海產業投資基金(Bohai Industry Investment Fund)。

去年,外資集團仍把持著中國約80%的私人股本市場。但如今,中國涌現出大批隨時準備從外資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的本土基金,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正是其中最大的一只。


“(中國本土)私人股本基金正像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董事長郭樹清在為《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撰寫的一篇社評中表示。

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旗下規模為90億元人民幣(合8.41億美元)的私人股本基金上月結束募集。自去年開始募資以來,該基金已向10個項目投資24億元人民幣,并組建了一支足以令任何一只國際基金羨慕的專業投資團隊。

雖然大部分股權由國有巨頭中信集團(Citic Group)持有,但該基金總裁吳亦兵在接受采訪時以純正的英語表示,中信產業投資基金旗下的各只基金均完全遵循商業規則。

他說:“我們有很強的從屬關系,但在如何管理公司方面,我們也許與百仕通并無二致。”

擁有哈佛博士學位的吳亦兵曾是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合伙人,主管亞太并購業務,其后效力聯想(Lenovo),負責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并掌管聯想投資子公司聯想控股(Legend Holdings)。

他在中信領導的團隊已經迅速擴大到60個人,其中既有投資專家,也有來自麥肯錫、寶潔(Procter and Gamble)和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等公司的專業人士。

中信的投資目標集中在國有領域,這不是巧合。在這個領域,政治阻力曾經讓許多外資集團受阻。

“假如地方政府要把一家公司賣給外國投資者,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交易可能受阻。但如果能賣給中信這類公司——我們本質上是一個中央政府下的實體——對他們可能是好事,”吳亦兵說。

中信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劉樂飛說得更直白:“本土基金將來會取代外國投資者。這是顯而易見的趨勢。”

這絕非夸大其辭。在華工作的一些外資私人股本基金經理表示,中國本土基金過去更渴求美元,希望在納斯達克或者Aim等海外股市上市,但他們現在更感興趣的是募集人民幣,最終在上海證交所或深圳的創業板上市。像中信產業投資基金這類有中央政府關系的基金,有能力在模糊不透明的監管道路上掃清障礙,實現在本土上市,而這是外資基金永遠也做不到的。

有的基金與政府關系更近,如新天域資本(New Horizon Capital)的創始人之一溫云松(Winston Wen),正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兒子。新天域資本管理的資金超過14億美元。

一位擁有多年在華投資經驗的外資私人股本投資者表示:“現在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海龜和國企老板。”“海龜”則是指在國外有過長時間生活經歷后回國的專業人士。

百仕通和凱雷等外資集團已經清楚意識到中國本土新貴所帶來的威脅。它們正著手創建自己的人民幣基金,并與本地政府合作,盡力做到本土化。

百仕通2007年向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出售了近10%的股權。凱雷創始人之一大衛?魯賓斯坦(David Rubenstein)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假如中投公司提出對他的公司進行10%的戰略性投資,凱雷“不會拒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