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多晶硅準入細則仍在討論 高端產品是發展方向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目前仍在討論中,項目規模標準、電耗標準和尾氣回收標準成為目前的討論熱點,討論認為產品質量成為行業發展瓶頸。

中新社援引中國能源報2月10日的報道稱,日前,在工信部召開的多晶硅行業座談會議上,經調研后,提交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標準》)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從2009年9月開始,耗時近半年,歷經多次會議討論,以及兵分三路實地調研,《多晶硅行業準入標準》卻仍然沒有及時推出。意見分歧是導致《標準》無法如期公布的重要原因。另外,除了《標準》飽受爭議外,目前,多晶硅產品質量也成為行業討論熱點。


1、三條標準成討論熱點

“《標準》什么時候出來還真不好說,現在大家爭論得很厲害,意見統一不了。”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半導體材料分會秘書長朱黎輝教授表示。作為《標準》制定的參與者,朱教授不僅參加了由工信部牽頭組成的專家組調研,也參加了工信部電子司與中國環保節能司的多次座談會議。

《標準》規定了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在3,000噸/年以上,并且規定新建多晶硅項目占地面積小于6公頃/千噸多晶硅;太陽能級多晶硅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以及到2011年底前,淘汰綜合電耗大于200千瓦時/千克的多晶硅產能等條例,而這些條例中所含數據是行業爭論的關鍵點。

朱教授表示,年產3,000噸的標準主要是指新上項目,已經進入多晶硅行業的企業可以不適用。他說:“3,000噸/年的標準對中小企業是道高門檻,目前能上這個規模的企業還很少,這會卡住不少想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競爭對手的減少,顯然更有利于現有企業的行業壟斷。在當天的座談會上,甚至還有多晶硅企業提議將產能提高為5,000噸/年,但終遭到大多企業的反對而作罷。

一位欲上多晶硅項目的投資人說:“如果說3,000噸/年的標準還說得過去,《標準》制定的還原能耗60千瓦時/千克就有點讓我們想不通了。這樣苛刻的條件,未來也只有資金雄厚的大企業才能實現。因為,現在為止,即使國外最先進的技術也剛剛達到還原能耗70千瓦時/千克。目前,國內十大多晶硅企業還原能耗也都在80千瓦時/千克以上,《標準》制定的60千瓦時/千克無論對現有大企業,還是新上企業都有點離譜。”

朱教授表示:“《標準》出臺后,多晶硅行業格局將發生根本變化----弱者出局。2010年,一大部分多晶硅企業將被清洗出去。”對于第三條,尾氣回收標準,朱教授表示,這個沒有什么可說的。現在采用的第三代西門子法生產設備都可以達到這樣的回收標準。

2、國內企業多采用進口多晶硅

長期以來,國內多晶硅質量問題一直制約著中國多晶硅“替代進口”的步伐。2008年中國多晶硅產量為4,000噸左右,2009年有望達到1.8萬噸。在自給率從約20%提升至50%的同時,2010年多晶硅進口卻也出現大幅攀升的局面。國內光伏公司大多使用進口多晶硅,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國內多晶硅料純度不足,技術指標不達標。

江西賽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小峰說,目前多晶硅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美、德、日三國手中。盡管多晶硅產業膨脹得如此厲害, 實際上國內能生產出高純度多晶硅高端產品的廠家少之又少。

目前,國內低品質的多晶硅是過剩的,而高品質、高純度的多晶硅產品卻是十分短缺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內的部分企業的工藝尚未過關,僅有洛陽中硅等少數企業可與國外競爭。一些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不敢選擇國產的多晶硅產品。太陽能級多晶硅的純度要求達到7個9(99.99999%),而一些國內中小型生產廠家的產品純度只有4個9(99.99%)。”

3、多晶硅應更加注重高品質

隨著國際國內光伏市場高速成長,工藝先進、質量優異的高端多晶硅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但是,國內多晶硅質量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歐洲,積壓了許多國產太陽能電池板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國產多晶硅質量與太陽能電池板問題都不少。國際能源會議上,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與多晶硅質量也多次被指責。比如,一組72片的太陽能電池板,前兩年發160瓦就可賣出。現在國外把標準提高要發到170瓦、180瓦。原因是國產太陽能電池衰減過快。一般太陽能光伏電池要求的20年以上的穩定發電期,而國產的太陽能電池板2年至3年就會出現明顯的衰減。

如今,國內多晶硅在數量上已經可以跟上光伏產業的步伐,但是技術與質量仍是多晶硅行業面臨的發展瓶頸。“一味追求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朱教授說,“多晶硅行業發展到現階段,企業要把握發展時機,把提高多晶硅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重點。尤其要注重高品質、高質量、高檔次的電子級多晶硅產品研發。高端多晶硅產品將成為重要的企業盈利空間。”

(王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