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下降誤判為哪般
鉅亨網新聞中心
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比重成為人們關注的大問題,主要源自統計數字顯示它長期來在直線下降。我們上面已經說明,統計局的數字實際上是夸大了勞動者報酬總額,因此不足為據。但與國際同口徑的更小數額是否會使比重下降得更厲害呢?其實恰好相反。正是因為2004年統計口徑的國際化改革只走了半步,還保留了農戶純收入作為勞動者報酬,導致了我們今天整個社會對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及趨勢產生了嚴重的誤判。
關于這一點,其實早前清華大學白重恩教授等人的研究已經有相當認識。他們指出,國家統計局將農業收入全部記為勞動者報酬的方法,致使農業勞動收入份額一直被高估。這樣,隨著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轉型,第一產業在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相應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也會下降。過去十多年勞動者報酬比重的下降有結構變化、產業影響、國企改制和壟斷因素的多重因素。因而他們呼吁不要簡單地對勞動者報酬比重的下降匆忙下結論并引出相應政策推論(見經濟研究2009年第3期)。只是他們的意見并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實際上,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表明,由于家庭經營性純收入中農林牧漁的收入自1990年代初以來在GDP中的比重已經直線下跌了10個百分點,因此,如果采用國際慣例的統計口徑,將農戶此類收入從勞動者報酬中剔出計入混合收入,這樣,固然中國純粹的勞動者報酬及其占GDP的比重會進一步大為降低,但是,中國與國際同口徑可比的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及占GDP的比重并未下降,反而一直在穩定攀升。
這也就是說,真正一直在下降的是農村經濟的純收入包括其勞動要素對GDP的貢獻,而不是全社會公司化和工薪制就業的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因此,目前流行的關于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一直在下降的觀點其實是受了錯誤統計口徑的誤導,因而并不正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