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銀行介入保險業 忽悠客戶存款變保單

鉅亨網新聞中心


當銀行的工作人員熱情地為您介紹一款“高收益理財產品”時,您買不買?昨天,記者走訪省城銀行網點時就了解到,隨著三大投資型險種中的萬能險和投連險日益萎縮,分紅險被放到了銀保銷售最顯眼的位置;在銀行工作人員的介紹下,不少市民把自己的存款變成了一張分紅險的保單。

陷阱之一:忽悠

繳費金額

去年8月,市民劉阿姨到銀行存款時,遇到銀行銷售人員向其推銷某分紅險產品。銷售人員稱該險種收益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并有額外分紅,劉阿姨遂將所攜帶的1萬元現金悉數投保了該產品。原以為買的是一次性繳費產品,沒想到今年8月,劉阿姨收到了一份“保費收取通知單”,讓她傻了眼。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劉阿姨投保的5年期繳費型分紅險,每年都需按時向保險公司繳付1萬元。劉阿姨根本承受不起如此高額的期繳費,但由于無法舉證當初銷售人員沒有如實告知,最終,劉阿姨只能選擇退保,白白損失了近一半的本金。


陷阱之二:渲染長險短做

記者了解到,分紅險的保險期限有5年、10年、15年和20年等多種。目前市場上,有個別銀保業務員夸大宣傳,引導那些不愿意投保長期險種的投保人投保,比如,私底下將10年期及15年期產品按照5年期產品進行銷售,讓投資者在投保5年后通過退保取得現金收益。事實上,提前退保不利于被保險人,如果被保險人將保險持有10年,年均收益將更高。

違規后果:侵犯消費權益

省保監局相關人士認為,過去的銀保銷售誤導主要表現在片面夸大產品收益水平,不如實告知收益的不確定性,而如今這類模糊繳費期限和長險短做的行為,同樣涉嫌欺騙消費者,侵犯消費者權益。目前,銀保客戶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當中,這類客戶群體判斷力差,持續繳費能力不強,一次繳費1萬元和5年內每年繳費1萬元有著巨大差別。這類客戶一旦“誤投保”持續繳費的險種,又無法舉證“投保時并不知情”,首年退保就要承擔巨大的本金損失。

處理問題:監管部門表態

記者了解到,針對銀保產品“亂象”,省保監局日前發布的

《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保專管員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從現在起,保險公司新招聘銀保專管員應為公司正式員工,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在崗銀保專管員的勞動合同簽訂工作。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將改善目前對銀保銷售人員的松散管理狀態,加強對銀保銷售渠道的監管,遏制銷售誤導行為的發生。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