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鉅亨看世界─女力對決

鉅亨網 鄭杰


 
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網球天后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圖片來源:法新社。

就在網球四大賽之一的溫布敦開幕前幾天,大會已經開始開放選手進場練習熱身,適應場地,前世界球后 Justin Henin (海寧) 也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中,踏上綠草還如茵的第 3 球場練習,場邊四散著其他球員、教練以及球員家屬,他們三三兩兩的用著各國語言彼此寒暄,好不熱鬧的場景,不過,Henin 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她只專注在她的練習上。


2008 年 5 月,當時 Henin 還貴為女網世界排名第一,不過她卻以「缺乏動力,已經完成在網球上所有她渴望的成就」為由,閃電宣布退休,時隔 16 個月,Henin 依然無法忘懷網球因此宣布復出。

在練習場上,Henin 專注的吸取教練的指示,反覆準確地練習正反手拍,而她的陪練員則是一名比她高、比她壯的男性 Scott Sears,他們倆不間斷練習,Sears Scott 或偶有失誤,但是 Henin 卻從未失手,場邊轉趨安靜,所有人都被他們的練習吸引了,唯一會出聲干擾比賽的只有 Henin 的教練。

離開球場,Henin 依然專注在剛結束的練習上,她低頭不與任何人的眼光交會,試著繼續保持專注的態度,專注度一如她在場上競賽時。即使是在練習,Henin 也要對那些認為女網從未進步的競爭者提出有力的反證。

強力球風當道
 
美國的威廉斯姊妹雄踞女子網壇多年,有一段時間幾乎沒有人可與她們匹敵,她們發球強勁、回球凌厲,且體能壓倒性的優越,Henin 與之相比顯得瘦弱,打法更形優雅,但是擊敗對手的狠勁卻一點也不遜色。

現今的女網選手打球更加凌厲絕不只是因為配備改善,與過去相比,她們的身體都更加強壯、高大、移動也越快速,且訓練的環境也比前更好,而總和以上條件所創造出來最完美的例子就是威廉斯姊妹。

妹妹小威 (Serena Williams) 充滿力量,姊姊大威 (Venus Williams) 人高手長,兩姊妹的出現重新定義了女網的「力量」一詞。有女金剛之稱的女網傳奇 Martina Navratilova 身高 5 尺 8 吋,過去對手與之對戰時,總是相對顯得瘦弱矮小,然而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網球選手身材都高大於她,這也就是為何在現今的網壇中,觀看 Henin 的賽事會讓人充滿期待,因為只有 5 尺 5 吋的她,與其他女子選手對戰時猶如「大衛對抗巨人」。

改變網壇的姊妹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另一位比利時名將 Kim Clijisters (克萊絲特絲) 對女子網壇的變遷也深有感觸,她表示她初出道時,所有頂尖選手的大滿貫賽事都是到 8 強後才真正展開,因為前幾輪的賽事都太簡單,這些選手都只要拿出一半的實力就足以過關,不過,今時今日可不同以往了。

Clijisters 表示,她現在在第一輪就必須要拿出至少 85-90% 的實力才足以獲勝,她認為威廉斯姊妹提高了女子網球的實力門檻,所有人都必須回頭去做重訓,現在年輕選手擊球一個比一個還重。

[NT:PAGE=$]

「威廉斯姊妹改變了女子網壇」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這一點,就連大威自己都說:「小威和我確實改變了女子網球,看著場上的選手都試著要打出跟我們一樣的球風,這點蠻有趣的。能夠作為改變女子網壇的那一人,對我而言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球星回歸

儘管小威最近因為腳傷而退出了美網,但近年她近乎一人獨霸女子網壇。這些年來,覬覦女網后座的挑戰者來來去去,總是希望趁著威廉斯姊妹忙於外務、比利時雙姝短暫退休的空檔稱霸女子網壇,但卻沒有一個人可以長據后座,在缺乏強力挑戰者之下,女子網壇似乎嚴重缺乏競爭力。

不過,現在比利時雙姝皆已重返網壇,Clijsters 更是在復出後參加的第一個大滿貫賽事 (美網) 就奪冠,過程中打敗小威,證明她寶刀未老,實力依舊,但這樣一來也落了批評女網者的口實。批評者認為,由這點就看得出女網人才薄弱,真正有實力贏得大賽后冠者也就那幾個而已,且今年底 Henin、小威都因傷高掛球鞋,女網賽事的精彩度恐將再降低。

但幸好,包括 Maria Sharapova (莎拉波娃)、Ana Ivanovic (伊娃諾維琪) 等實力與人氣兼備的球星今年已逐漸恢復健康、站穩腳步回歸網壇;且還有如  Caroline Wozniacki、Vera Zvonareva、Victoria Azarenka 等快速崛起的新生代,以及競爭力仍強的中生代球星 Elena Dementieva、Svetlana Kuznetsova、Jelena Jankovic、Samantha Stosur 等。

成也威廉斯 敗也威廉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法網決賽,終於不再見到威廉斯姊妹的面孔,而是由兩位征戰女網多年,但卻是四大賽決賽新人的 Stosur、Schiavon 對決,這場決賽球風多變而難測,最終由義大利老將 Schiavone 取得后冠。

但這場球風迥異於威廉斯姊妹的決賽,也讓外界不禁感嘆,女網未來是好事壞皆取決於威廉斯姊妹的重要性和她們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指在現今女子網壇已經很難在找到具有強力回發球能力,網前截擊技巧高超,並且第二發優異的選手,現在許多女網比賽都陷於底線來回。

而雖然男網的比賽也有這樣的問題,但是相較之下,男子的比賽較勢均力敵。男網沒有一個選手可以擁有像女網頂尖選手一樣的餘裕,他們不能有絲毫鬆懈,否則對手隨時追上來,即使貴為網球天王 Roger Federer (費德勒) 也一樣,且像是當今球王 Rafael Nadal 無論在場上或場下在在都表現出「網球至上」的態度,而他們兩人更是激盪出許多經典賽事。

但反觀威廉斯姊妹,她們兩人多次在大賽決賽交手,實力雖受肯定,但內容卻往往讓觀眾興趣缺缺,激不起觀眾的支持熱情,而且兩姊妹在公眾媒體上表現的態度,常常讓人覺得她們對網球並非投入百分百的熱情,甚至今年小威因傷缺席美網也引起陰謀論。

但這些有的沒的批評重要嗎?女網傳奇金恩夫人 (Billie Jean King) 就完全不在意,她巴不得也能擁有與威廉斯姊妹一樣的擊球力道。金恩夫人指出,過去 70、80 年代時, Chris Evert 和 Martina Navratilova 各據一方,批評者也言這樣的比賽沒有強度,女網只有兩個可以看的選手,而現在女子網壇競爭激烈,可謂黃金世代,批評者也一樣有話可以講。

金恩夫人所言不假,今日排名前 100 的女網選手的回擊應該都比她當年要來的強勁,相較過去,女網更有強度了,但是卻同時存在著另一個問題—連貫性。

[NT:PAGE=$]

這點由網球甜心 Ana Ivanovic 的歷程就可得見,Ivanovic 美麗、年輕、善談,在 2008 年奪下法網后冠,世界排名並竄升至第 1,未來遠景一片看好,然而她的成績卻開始大幅滑落,傷痛纏身,身體無法適應比賽;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年法網女子冠亞軍身上,Schiavone 和 Stosur 在溫布頓雙雙都在第一輪就打包出局了。

不過,內行人則認為這只是一種循環而已。

網球國際化

所謂強度指的是有更多有更好天份的選手可以擊出精彩的對抽球,但是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好球員」和「偉大球員」之間是有差距的,WTA 現任主席 Stacey Allaster 則認為現在「偉大球員」變多了,且現在女網球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數變更多了,反倒是來自向來是運動大國美國的選手變少了。

據統計,現今排名世界前 100 的女子網球選手總共來自 33 個國家,當中以東歐國家的比例最高,這些國家都很積極培育他們的運動人才,另外像是中國和中東國家的女網選手數量也在增加。相對之下,美國則缺乏這種積極的動力。

網球變成一種更為大型的全球化運動,同時也拓展了更多潛在的球迷觀賞比賽,2008 年中國選手鄭潔成為首度打進溫布敦 4 強的中國選手,而去年她在溫布敦出賽時,則吸引了超過 1 億中國觀眾觀賽。

因此中國市場越來越受重視,不過中國的網球界現在才開始起步而已。現在中國已有晉升世界排名前 10 的李娜,而中國女網界的發展也多虧了李娜在世界網壇闖出了一片天才獲得重視,她認為中國網球界已經開始有所轉變。

WTA 的總裁 David Shoemaker 大膽預言,未來一定會出現一位登上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球后。女網界更迭的不時發生,Shoemaker 認為這就是網球令人著迷之處—難以預測,例如今年的溫布敦中就有 8 個大滿貫得主參加,還有許多曾經登上世界第一的選手。

前人耕耘 後人收割

而現在在網球界成功代表著可以賺進大筆的獎金和贏得贊助。網球公開化年代後,1970 年代女網所有巡迴賽的獎金的總和只有 30 萬美元,但現在卻已經高達 8600 萬美元。

不過這一切可不是自然而然、一蹴可幾的。金恩夫人在 1973 年與 Bobby Riggs 的一場經典賽事共吸引全球 5000 萬的電視觀眾收看,讓女子職業網球初期的宣傳曝光度大為提昇,可說女子網球能夠有今天這個局面,金恩夫人功不可沒。

觀眾的支持則讓比賽將金可以逐步升高;金恩夫人在 1960 年代晚期贏得溫布頓后冠的獎金只有 1800 美元,到了 70 年代 Navratilova 時獎金則增至 1.8 萬美元,而現在奪下溫布頓單打冠軍則可以獲得 160 萬美元。

大牌小牌條件大不同

以前女網選手必須要巡迴全球才能賺取像樣的獎金,然後在年終的時候表現最優異的選手才會登上后座;不過,現在女網的生態已經大不相同了,球星現在最重視的是大滿貫賽事,其他賽事的選擇主要都配合著大滿貫賽,這些較小的賽事還需要積極爭取球星出賽。女網的生態變得相當微妙而複雜,而在大牌球星之外,那些排名較低的一般球員則是維持這個生態不可或缺的配角角色。

[NT:PAGE=$]

但這些配角球員 (Supporting players) 他們所能賺的錢其實遠比一般社會大眾想得少,他們在賽事期間,到各地出賽需要旅費、住宿費,聘請教練需要費用,而要更上層樓還需要體能訓練師、陪練員、營養師等,這些費用加起來可是相當可觀,頂尖球員參加一次大滿貫賽事就可花到 3-5 萬美元,一般球員則也要支出約 1 萬美元,一年下來 15 萬美元是基本門檻,莫怪乎有些球員家長說:「如果你排名還不到 100 名,年底你可以有剩錢就該偷笑了。」

而當這些實力較弱球員還在汲汲營營的參加各項賽事,賺取獎金維持比賽、生活所需的同時,擁有較多籌碼的大牌球星對參賽的態度則大不相同。

杯葛顯權力

2001 年,在美國舉行的 WTA 一級賽事印第安威爾斯泉賽 (Indian Wells) 中,威廉斯姊妹一路晉級將於 4 強賽對決,然而大威卻在開賽前 5 分鐘宣布因傷退賽,小威於是兵不血刃晉級決賽,造成觀眾嚴重不滿,噓聲滿場,而後小威與 Clijisters 的決賽中,觀眾也強烈的反彈,小威在喝倒彩中奪下了當年的后冠。

此次事件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因為賽後威廉斯姊妹的父親聲稱他在比賽場中遭到了「自馬丁路德博士遭刺之後最嚴重的種族歧視」,引發嚴重輿論,除了有球員、評論員認為威廉斯家族操縱比賽外,更認為他們對於種族歧視的指控是反應過度。

然而自此之後,威廉斯姊妹開始杯葛抵制印第安威爾斯泉賽,不管 WTA 怎麼懲罰、勸誘、請求都無法讓兩姊妹參賽。而無論威廉斯姊妹對於印第安威爾斯泉賽的抵制,是原則問題,抑或是權力的展現,都凸顯了大會的無能,也因此遭致外界批評 WTA 對與威廉斯姊妹過於偏袒、討好,縱使網壇新希望已經開始出頭,WTA 仍看著威廉斯姊妹的臉色。

小選手爭議
 
但是,這些新希望在哪?現在明顯的是女網的頂尖好手多已不年輕,小威今年將滿 29 歲、大威已經 30 歲、Henin 將屆 28 歲、Clijisters 也達 27 歲了。

女網過去總是會有新血出現,在青少年時期就成為新一代的球星。90 年代的天才少女 Martina Hingis 就是一例,她在 1997 年以 17 歲之齡幾乎橫掃 4 大滿貫賽;更早一點,還有 Jennifer Capriati,1990 年她甫滿 14 歲就已晉身世界排名前 10。但現在女網追求力量的發展,讓青少女選手較難以與身體已經成熟發展的成人選手競爭。

當然現在女子網壇不是沒有新希望,但是人數卻很少。而部份選手「少年得志」最後下場卻不是太好,也讓 WTA 在數年前就開始限制青少女選手參賽的人數,及是否可參賽,這項政策獲得多數網球界人士贊同。

[NT:PAGE=$]

不過,也不是沒有反對和質疑聲浪。前球員、現為球評的 Mary Joe Fernandez 就認為,這項政策限制了早熟型天才球員的發展,而她們或許就是可以與威廉斯姊妹一較的選手,她們生涯的高峰或許就出現在青少女時期。

Fernandez 也不認同所謂「強力球風」的不適青少女選手發展,她表示:「從 Navratilova 以降,無論是 Monica Seles、Capriati 或是小威總是會遭致強力球風的討論。」她認為,女網總是需要少女球星的。

新世代球后何處尋?

而《網球》(Tennis) 雜誌的總編輯 Tom Perrotta 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他不認為,選手生涯 16 歲展開 25 結束會有什麼問題。他指出,對於女網有所不滿者,認為現在的女網競爭相當單調乏味,有人指出這是因為威廉斯姊妹設下的障礙太大讓其他球員難以突破,也或許是金錢上的安逸讓球員缺少了挑戰世界第一的動力。

但無論如何,缺少新興世代球星是女網界的一大隱憂,Perrotta 說:「無論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球員再多都無法取代『網球明星』存在的重要性。」

球迷們或許能期待在世界上某個角落有個 10 歲小女孩,認真練球,未來將女網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並讓所有對女網有所質疑的人統統閉上他們的大嘴巴。

不過,現在女網界仍依賴著威廉斯姊妹、Henin、Clijister 等前球后繼續扛起一片天。

文章標籤

網球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