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突擊入股”堪稱“毒瘤”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在創業板開板前,基于鼓勵和培育本土PE的初衷,證監會在審核“突擊入股”時放寬了有關限制。而“突擊入股”卻成了創業板的“毒瘤”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據證券日報10月13日報道,10月30日逐漸臨近,創業板將迎來一周年生日,同時也將迎來首次解禁洪峰。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最新一次保薦代表人培訓會上,證監會在新的內部規定上要求延長“突擊入股”的鎖定期,招股說明書刊登前1年內入股的,鎖定期從之前的1年延長至3年。不過,《證券日報》記者12日從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處了解到,無論是對中小板的上市鎖定期還是創業板鎖定期,證監會都沒有做任何調整。
雖然事實得到了澄清,但創業板存在的“突擊入股”現象仍引起了市場人士的廣泛熱議。
創業板成暴富勝地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共有123家公司登陸創業板,有媒體報道,篩選出上述一百多家公司的前三大股東中的自然人股東,并以9月27日收盤價計算,219位自然人股東持有股份市值已達1,388.88億元,其中有32位股東持股市值達10億元以上,并有211位股東躋身億元富豪之列。
另據統計,若考慮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的全部自然人股東,持股市值過億元的將有400多人。排名前十位的創業板富豪,總共持有市值達到411億元,平均人均身家達41.1億。這10位富豪,有8位股東來自今年新上市的公司。
身為智飛生物的第一大股東的蔣仁生以持股市值90.08億元的財富遙遙領先,成為創業板首富。該公司的副董事長吳冠江則以持股市值為40.36億元成為創業板富豪榜的第四名。創業板富豪第二名是向日葵的董事長,其持股市值達47.43億元。愛爾眼科陳邦位列富豪榜第三名,其直接和間接持股市值為45.09億元。
然而,創造眾多財富神話的創業板卻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今年半年報披露之后,市場對創業板高成長性的質疑聲空前高漲。統計顯示,105家有可比數據的創業板公司中,上半年凈利潤負增長的有23家,占比高達21.9%。
頭頂高增長與創新光環的創業板逐漸遠離設立的初衷,成長性嚴重不足,真正的創新型企業少之又少;規模擴張和造富的速度驚人,大量募集資金派不上用場。
突擊入股鎖定期被延長?
11月1日,首批打包上市的28家創業板公司的12.22億股原始股將解禁上市,紙上財富即將變現,“富豪”身份的巨大誘惑更是促使創業板高管頻繁辭職。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四十幾位創業板高管選擇辭職。其中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人數就有十幾位。在企業上市IPO前夜突擊入股,解禁期后獲得數十倍的投資回報,創造了資本市場上不斷出現的“造富神話”。
在創業板開板前,基于鼓勵和培育本土PE的初衷,證監會在審核“突擊入股”時放寬了有關限制。根據2008年10月執行的新股上市規則,對于在發行人刊登IPO招股說明書前12個月內以增資擴股方式認購股份的持有人,要求其承諾不予轉讓的期限由之前的36個月縮短至12個月。
但是目前,隨著創業板“突擊入股”的問題越來越多。有媒體表示證監會在多次內部會議上嚴令各方“高度關注”,并擬通過延長“突擊入股”股東鎖定期等措施妥善解決。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最新一次保薦代表人培訓會上,證監會在新的內部規定上要求延長“突擊入股”的鎖定期,招股說明書刊登前1年內入股的,鎖定期從之前的1年延長至3年。不過,《證券日報》記者12日從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處了解到,無論是對中小板的上市鎖定期還是創業板鎖定期,證監會都沒有做任何調整。
專家稱延長鎖定期治標不治本
據粗略統計,截至9月28日,創業板掛牌的120家上市公司中,超過半數的公司選擇引入機構投資者。但入股創業板上市公司的PE機構,持股時間成本5年以上的很少,多數是在公司上市前三年內介入,其中更不乏上市前夜突擊入股者。
有業內人士認為,“突擊入股”問題是市場上的另一種“毒瘤”。其危害性堪比內幕交易與股市“黑嘴”。
雖然鎖定期被延長遭否認,但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年的鎖定期更容易讓創業板的投資有投機的意味,如果鎖定期從之前的1年延長至3年,有利于實現創業板的穩定性,增強創業板市場投資的氛圍,相對減弱投機的氛圍。”
他還指出,“規則修改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鎖定期由1年改為3年,對之前的股東也是不公平的,規則要具備相對的穩定性。”
但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法專家胡曉珂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該措施無非是為了解決高管辭職和套現等問題,但并不是治本的方法。套現也是合法的市場行為。問題的關鍵在于相關部門從開始就要把好上市公司的質量關,發行的時候,把真正具有創新型的公司推向市場。從公司法的角度來講,應該是鼓勵自由和安全流通的。創業板所出現的問題并不是其特有的問題,在主板和中小板也有。主要在于它的高市盈率和人們對其高成長性的期望太高了,與公司實際的經營情況有落差。”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