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資產化"傾向助長樓市泡沫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年一季度,北京豪宅的起點價是2.5萬元/平方米,而今這一價格只能到通州六環附近去找普通住宅了。
3月份,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開始了新一輪上漲行情。無論是首次置業者,還是投資客,紛紛加入排號購房大軍,樓市“量價齊升”再度上演。短短一年間,一線城市房價已然翻番,而購房者仍肯出手,原因主要在于通脹預期下的“貨幣資產化”傾向;也正是這種傾向,催生了爭相購房現象。
一位學者曾指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中,持有貨幣遠不如持有負債。在中國,持有負債的最好方法便是按揭購房。只要國民經濟依然處于上升進程中,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將是一種必然趨勢。
2009年,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執行了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危機之下,大量貨幣“超發”形成的流動性首先尋求的是避險資產,而被地方政府政策“托住”的房地產無疑是最理想的投資品之一。顯然,這是房價上升的初始動因。
作為資產的房地產,一旦進入上升通道,價格便具有很強的慣性。大量基礎貨幣進入流通領域造成的通貨膨脹隱憂,也讓居民覺得錢越來越“不值錢”,因此,購買房產就成為了一種“被迫”的投資渠道。當居民持有貨幣的意愿大幅降低時,以房產為代表的資產便成為稀缺資源,政府加大供給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今年2月,CPI大幅上漲至2.7%,超出市場預期,并躍至一年期存款利率2.25%之上。中金公司發布的報告認為,3月份,CPI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回落,同比漲幅在2.5%-2.7%之間;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將達到6.1%-6.3%,較2月份的5.4%繼續擴大。業內預計,3月份新增信貸在5000億元-7000億元之間,M1和M2同比分別增長30.4%和22%。一季度信貸增長有望超過2.6萬億元,貨幣投放量依然很大。
面對日益加劇的通脹壓力,尋找理想收益率的投資品種是“當務之急”。在我國,居民的投資渠道較為單一,資本市場較高的專業性和過強的波動,讓多數居民無所適從。而經歷過2008年樓市小幅調整后,房產的“安全邊界”則更為居民所認同。
據權威機構統計,今年一季度,北京居民投資性購房占比超過40%,熱點區域投資性購房比例高達五成,超過去年樓市最火爆的11-12月份。專家指出,多數購房者投資房產是出于對房價上漲的預期。
在這種背景下,將貨幣轉化資產,通過杠桿持有負債,成為“財富保值增值”的主要方式之一。正是這種貨幣資產化的傾向,推動了房地產在“泡沫”中成長,同時也推動了城市擴張的進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