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形成大扶貧格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發生率下降。
據西部時報1月11日報道,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發生率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西部地區低收入以下貧困人口從2001年的5,535.3萬人減少到2008年的2,648.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9.8%下降到9.3%,下降10.5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快了4.5個百分點。此外,西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有了顯著提高。數據顯示,重點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長107.3%,比全國重點縣的增長幅度高2.9個百分點。
社會公共事業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10年來,西部地區扶貧開發取得顯著成效,基礎設施、社會公共事業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專項扶貧資金大幅度增長,實現了開發扶貧和生活救助“兩輪驅動”,一個嶄新的“大扶貧”格局已經形成。
據介紹,到2008年底,西部地區重點縣通公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村比重分別為82.5%、95.6%、83.9%和91.2%。有幼兒園或學前班、衛生室、合格鄉村醫生或衛生員、合格接生員的村比重分別為50%、75.5%、75.6%和72.8%。這兩類指標已經非常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重點縣縣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一些重點縣開發能源、旅游或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超常規發展。
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投入598.1億元
從2001年到2008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西部地區累計達到598.1億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區市財政扶貧資金總量的62.9%。全國有272個中央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481個國家重點縣,其中285個重點縣在西部地區,占幫扶總縣數的59.2%。在全國幫扶西藏的同時,東部15個省市及計劃單列市對口幫扶11個西部省區市。扶貧領域開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民營經濟、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的扶貧項目和活動,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
自然災害仍是西部致貧返貧主因
在已取得了巨大成績的同時,西部地區扶貧工作還面臨著非常繁重的任務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貧困程度很深。在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西部地區375個,占63.3%。2001年,西部地區低收入人口占全國的比例為61.3%,2008年上升到66.1%。2008年,西部地區農村低收入人口2,648.8萬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為9.3%,是全國4.2%的2.2倍;西部地區重點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482元,比全國的重點縣低129元。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欠賬也較多。二是致貧原因復雜。西部地區的貧困和歷史、自然、地理、氣候、民族、宗教、邊境等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既敏感又復雜,解決起來難度大,成本高。集中連片的特殊類型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和邊境貧困問題需要引起特殊關注。三是發展差距拉大。西部各省區市的發展速度極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在西部更為明顯。四是返貧現象嚴重。自然災害依然是致貧返貧的主要因素。在青藏高原、西南石山區和秦巴山區,常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村占到40%~50%。最近幾年異常的地質和氣候災害,是大面積返貧的直接原因。
西部扶貧面臨 “一多三性”等難度
與其他地區相比,西部貧困問題具有“一多三性”的特點。“一多”是指基礎設施欠賬多。盡管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的主干道和城市建設得到明顯改善,但是農村地區的鄉村道路、人畜飲水等問題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在許多地廣人稀、山大溝深的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群眾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三性”一是指環境條件的嚴酷性。西部地區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高原東南邊緣風沙化貧困區、黃土高原溝壑水土嚴重流失貧困區、秦巴山地生態惡化貧困區、喀斯特高原丘陵環境危急貧困區、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封閉型貧困區、西部沙漠高寒山區環境惡劣貧困區。這些地區缺水,缺土,缺積溫,解決問題的難度極大,成本極高。特殊類型貧困地區都集中在西部。二是指主導產業的脆弱性。受自然條件限制,西部地區可以選擇的主導產業空間很少,發展難度大。即便發展起來,也存在產業和產品比較單一的問題,應對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比較低。2008年最具典型性,年初的冰凍雨雪災害,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嚴重影響了柑橘、蘋果等主導產業的發展。三是指勞務經濟的局限性。西部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受語言交流和生活習俗的影響,外出打工的比例較低,制約了收入增長。
今后西部地區扶貧開發重點領域
今后西部地區扶貧開發重點領域,一是繼續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按照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各行業主管部門都進一步加大了對西部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投入。二是繼續開展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綜合治理試點。包括四川阿壩州扶貧開發與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新疆阿合奇邊境扶貧工作試點、貴州威寧綜合扶貧工作試點等。通過試點,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工作的針對性。三是努力提高西部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要統籌考慮,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推廣雙語教學,幫助少數民族青壯年勞動力掌握普通話,增加外出就業機會。對成年勞動力,要以就業為導向,實行分類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四是發展穩定增收產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要堅持防災減災和結構調整的原則。積極發展設施農業,以提高農業的防災避災能力。五是加快農村安居工程建設。擴大游牧民定居工程、抗震安居房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
扶貧開發工作仍將向西部傾斜
從2009年開始,我國實行了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進入新階段后,國家將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努力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努力增加貧困人口收入。西部地區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特殊類型貧困地區集中分布的地區,將繼續成為未來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戰場。中央各項扶貧政策措施、社會各方面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將進一步向西部傾斜。下階段將以促進基本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增加對西部地區公益性項目投入。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增加對重點貧困地區、扶貧項目和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深化扶貧貼息貸款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貧困地區發展的資源開發補償政策。
(程笛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