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總經

“十二五”將解資源循環利用行業“進出”難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目前我國原料和銷售兩個體系的不健全、不規范的現狀已經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發展。這些有望成為未來5年該行業重點解決的問題。

據中國投資10月13日報道,回收與回收拆解,兩字之差卻讓一直從事發動機再制造的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發動機部總經理余建江心里樂開了花。2010年7月,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與2001年行使至今,令地方政府以及報廢汽車回收企業愁白頭的《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相比,《回收拆解管理條例》明確將“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發展”作為立法目的之一放在條例第一條顯著位置。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余建江表示,此次廢除現行《管理條例》中“關于報廢汽車回收企業拆解的報廢汽車‘五大總成’應當作為廢金屬交售給鋼鐵企業作為冶煉原料”的規定,將在極大程度上解決機動車再制造工作的制度障礙,為那些像他們一樣專注于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企業開放一個更加廣闊的原料市場。

再制造原料難題將獲解,只是我國近年來大力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工作的一個縮影。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年內《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關于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的頒布,已經對“十二五”期間這些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對策。


資源再生產業成5年重點

隨著我國自然環境承載力下降與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需求和外貿出口迅速增長等因素都需要大量的資源作為支撐。目前,我國每年消耗的礦產資源總量已達60億噸,對國內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過度已經導致我國在石油、鐵礦石等重要資源領域對外依存度超過50%,使我國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制于國際市場。

不僅如此,此前采訪中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會長劉強曾告訴記者,利用再生資源與原生資源相比,由于省去了礦山開采、燒結、冶煉等能耗大、污染重的生產環節,節能減排效果非常顯著。因此,要改變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的狀況,就要充分重視對于廢舊物資再生資源的回收與再利用。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康艷兵看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主要包含兩類:一是資源綜合利用,主要包括共伴生礦綜合利用和產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二是再生資源利用,主要包括再制造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前一類綜合利用工作在我國已開展多年,技術不斷進步,利用量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同時面臨的任務仍然艱巨。第二類,伴隨消費升級,我國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發達國家資源再生產業規模已增至將近1.8萬億美元,僅美國的再生產業規模目前已達5000億美元,超過汽車行業,成為美國最大、就業人數最多的支柱產業。人們已經明白,再好的鐵礦資源產出率也比不過廢鋼;1噸廢線路板可提取400克黃金,是世界上最富的“金礦”;過去需要花大錢焚燒、填埋的廢塑料,如今賣到每噸1000美元。

按照劉強的統計,2008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超過8000億元。產值提升的背后,我國資源再生利用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利用途徑不斷拓寬。

可以說,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在我國產業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行業中也因此涌現出頗多投資機會。余建江告訴記者,在汽車再制造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表面工程、納米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大大提升了再制造的品質,使再制造產品性能達到甚至超過新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受到國外同行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贊譽,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可使廢舊汽車發動機不再直接回爐而是轉向再制造和再利用。另外在餐廚垃圾的回收利用技術方面也取得進展,將餐廚廢棄物用于提取生物柴油和工業油脂,生產蛋白飼料、有機肥和沼氣工程已經開始應用。

原料、銷售體系均待建

在發達國家已經占據先機的形勢下,我國資源循環利用行業迎頭趕上的步伐走得頗為艱難。

中咨公司報告中以再制造產業為例,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國家確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再制造工程才開始得到國家政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也開始得到部分企業界的認同和支持。跨入新世紀后,在制定國家2020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專題——《制造業發展的科技問題研究》時,國家將“機械裝備的自修復與再制造”列為關鍵技術之一。自2005年起,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被國家列入循環經濟試點,目前,已確定14家企業開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再制造產業在我國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但據記者了解,總體上國內真正從事再制造的企業數量較少,主要以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為主,尚未形成再制造產業規模,涉及領域主要以汽車零部件為主,并在工程機械、機床等行業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和實踐。目前全球再制造企業達7.3萬家,而我國僅有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沈陽大陸集團等幾家再制造企業。其中,復強動力是國內第一家真正的汽車發動機再制造公司,也是國內最早從事再制造的公司。面對這么大的一座“金山”,緣何我國再制造產業只有幾家企業在做?據專家介紹,其原因就在于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從社會、法律、環境到技術均存在制約因素。

“再制造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事物,從人們的思想認識到技術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余建江說道,“在美國,汽車再制造的零部件保證達到新件質量,享受和新件一樣的售后服務,價格只有新件的50%,所以美國再制造汽車零部件已經占到汽車售后服務市場份額的近50%,而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在我國,雖然我們也可以為再制造零部件提供同樣優厚的條件,甚至比國外做得還要好一些,但是還有很多消費者不愿接受,因為他們認為再制造的零部件是用過的舊件。在發動機發生故障時,他們寧可選擇大修,也不選擇安裝經濟實惠的再制造發動機。”在余建江看來,再制造業今后面臨的難題還有很多,比如如何處理再制造商和維修商的利益關系、如何解決舊件回收的問題等等。

中咨公司研究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國原料和銷售兩個體系的不健全、不規范的現狀已經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對再制造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致使各部門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沒有考慮對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影響,有些政策和法規與再制造的發展設置了障礙。如本文開篇提到目前我國實行廢舊發動機禁止進口的限制政策,《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規定報廢汽車5大總成必須回爐冶煉,這些政策從根本上堵死了汽車發動機等再制造舊件的來源,切斷了再制造行業的原材料供應。

而再制造生產和流通體系的不健全,則使得再制造的舊件來源和產品銷售渠道不夠通暢。相關政策的長期缺失使得目前為止,我國再制造行業市場監管體系尚未建立,產品標識缺失;再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尚未制定,缺失相關技術標準,對再制造產品的認證依據無章可循,包括檢測、技術性能指標的認定等,規范的市場和服務體系沒有形成,使得再制造產品在市場上認可度偏低,銷售渠道十分狹窄。

再制造行業發展不充分的原因也涉及技術層面尚未取得的突破,為了提高舊件利用率,充分展現物資循環利用的功效,唯一出路是堅持再制造技術創新,研發高新技術、關鍵技術和實用技術。我國在表面工程技術方面已成功應用于再制造,但在面向再制造的產品設計技術、產品剩余壽命評估技術、無損檢測與評價技術等方面仍需加強和突破。

由此可見,規模化利用程度不高;再生利用技術水平低,關鍵技術亟待突破;政策扶持力度不夠,資源再生利用的稅收政策亟待完善;進口范圍過窄等問題仍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我國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發展。中咨公司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發達國家工業化起步早,再生資源積存量大,約占世界再生資源總量的85%。由于發達國家制造業轉移,加上勞動力成本高,大量存量的再生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對于大量進口原生礦山的我國來說,進口再生資源無疑是一件有利于節能減排的好事,但出于對“洋垃圾”的顧忌,目前我國允許進口的品種很少。

示范工程將“以點帶面”

康艷兵告訴記者,近期國家發改委接連實施的城市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的“城市礦產”示范工程、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的“再制造”工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農業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試點示范工程、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以及進口資源再生利用監管區建設等一系列資源循環利用工程,表明國家重拳出擊,建設多個不同類型示范試點工程,力求“以點帶面”,幫助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產生較大起色。

在中咨公司看來,“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盡快建立和規范回收體系,強化政府作用,因此,建立規范的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將納入城鎮建設規劃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網點、交易市場作為行業投資重點已經成為下一個5年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新趨勢。

當政府引導各地建立以社區回收網點為基礎的服務功能齊全的回收網絡,形成回收和集中加工預處理為主體、為工業生產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后,原料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重視和加速技術創新也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如果能夠從國家和政府層面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制定措施,努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要比單純依靠市場、企業研發力量有效得多。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做法,對再生資源利用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給予高額補貼,并注重引進國外先進的資源再生利用技術。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