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股盤後─澳就業正面 歐洲擔憂降溫 MSCI亞指升0.9%
鉅亨網編譯許家華 綜合外電
周四 (9日) 亞股 3 日來首度收高,係因澳洲就業報告優於預期,且市場對於歐洲政府公債的接受度改善,減緩了該地區預算赤字危機的隱憂。
澳洲統計局公佈一份報告,顯示該國8月份企業主聘僱員工人數較前月增加 30900 人,優於分析師增加25000人的預期,失業率自 5.3%降至 5.1%,振奮澳洲股市。
就業報告出爐後,澳洲最大傢俱及電子產品零售商Harvey Norman Holdings Ltd. (HVN-AU) 上漲 1.4%至 3.66 澳元;澳洲電子產品零售商 JB Hi-Fi Ltd (JBH-AU) 上升 1.3%至 21.81 澳元。
台北時間 5:04,MSCI亞太指數上升 0.9%至 121.54,收回一部分連續2日 1.2%的跌幅。
由於日元走漲、美國經濟報告顯示個人收入成長低於預期,以及房市銷售創紀錄下滑,MSCI亞指自8月6日的3個月高點降幅擴大至5.3%,本益比降為 13.8倍。
雪梨 Colonial First State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市場研究單位主管Stephen Halmarick 表示:「過去幾周極度悲觀的心態已經部份消失,澳洲的聘僱人數強化了經濟相較其他國家持續表現良好的訊息。」
地區指數:
日經225指數上揚 73.79點或 0.82%,收 9098.39點。
香港恆生指數上揚 78.41點或 0.37%,收 21167.27點。上海綜合指數下滑 38.94點或 1.44%,收 2656.35點。
南韓Kospi指數上升 5.14點或 0.29%,收1784.36點。澳洲 S&P/ASX 200 指數上升 45 點或 1%,收 4582.2點。
菲律賓股指大漲 2.6%至高點記錄,係因官方報告顯示該國出口連續第 9 個月上升。
菲律賓7月份出口年增 35.9%,係因全球持續復甦,對該國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需求也持續增加。菲律賓總統 Benigno Aquino 計畫自 2011年起年度經濟擴張 7%至8%,以改善國內貧窮程度並提升收入。
美股消息:
投資人焦點由歐洲銀行業的擔憂,轉移至歐巴馬總統的3500億美元就業復甦計劃,支撐美國股市周三收高。
[NT:PAGE=$]
周二,因投資人擔憂歐洲銀行業情況較預期更糟,三大主要指數下跌均逾1%。周三,因葡萄牙債券標售,需求良好,歐洲銀行業的擔憂小幅消退,亦有助支撐股市上漲。但專家警告,歐洲銀行業的擔憂或許減緩,然而問題遠未消失。
S&P 500期指下滑0.2%,該指數昨日上升 0.6%。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今日公布褐皮書經濟報告,顯示由7月中至8月底,經濟持續成長,但速度有減緩跡象。
MSCI亞太指數中的消費者類股指數上升 1.2%,為10項產業之冠,材料股漲幅次之,追蹤6種金屬的LME指數盤後交易上升0.1%,擴大昨日 0.8%的升幅。
全球最大礦業公司 BHP Biliton (BHP-AU) 上升 0.7%至 38.18 澳元;全球第3大礦業公司 Rio Tinto Group (RIO-AU) 上揚 0.6%至 73.90 澳元;中國最大海上石油開發商Cnooc Ltd 上漲 1.6%至 13.70 港元。
市場原本擔心歐洲政府可能會難以融資赤字,但因葡萄牙2021年到期的公債認購情形良好,甚至波蘭拍賣5年期的公債,所吸引的需求是2008年以來最強勁的一次,此股擔憂消散。
80%營收來自日本海外的消費性電子大廠Canon (佳能) (7751-JP) 上漲 1.1%至 3550 日元;Toyota (豐田) (7203-JP) 上漲 1.9%至 2930 日元;上一財年17%營收來自歐洲的機器人大廠 Fanuc Ltd 上漲 1%至 9550 日元。
Ichiyoshi 投資管理公司經理人Mitsushige Akino 表示:「市場對歐洲稍微鬆了一口氣,所以危機厭惡的情形會暫時舒緩。」
企業消息: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澳洲國民銀行) (NAB-AU) 大漲 3.7%至 24.84 澳元。該銀行欲以 133 億澳元 (122億美元) 收購資產管理公司 Axa Asia Pacific Holding Ltd. 的提案遭反壟斷監管單位第2度阻攔,該單位表示,NAB所做的退讓並不足以獲得反壟斷單位的核准。
雪梨White Funds Management Pty經理人 Angus Gluskie 表示:「他們不太可能付出太多來進行收購,也不會稀釋資本以融資進行這交易。」Axa Asia 股價重挫 6.6%至 5.08 澳元。
日本防毒軟體業者Trend Micro Inc (趨勢科技) (4704-JP) 大漲 10%至 2576 日元,為今日MSCI亞指成分股中最大漲幅。台灣《DigiTimes》報導,該公司可能已經進行一項收購交易,但該公司發言人 Junko Uehara不願進一步發表評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