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中國嚴控地方融資貸款 銀行撥備料增加 衝擊內銀股獲利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銀監會擬出台最新規定,要求凡是未有資產擔保和缺乏現金流的項目貸款,即使有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作擔保,亦不得計入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舉雖然可加強監管,但就會令商業銀行的減值準備相應增加,甚至可能令內銀股今年的盈利狀況受到一定影響。
香港《文匯報》報導,該報導引述未具名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部人士透露,早在今年第 1 季起,中銀監已要求各家商業銀行開始梳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情況,以及進行所謂「解包還原」的風險評估工作,並要求 6 月底前完成。他稱,一些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項目包打開後,發現的確存在沒有現金流、自有資金不到位、擔保措施不實等問題,故各銀行已開始採取措施,對這些項目的還款能力和還款計劃進行重新評估,補足各類貸款手續,並落實還款計劃。
分析認為,地方政府融資處於近乎失控狀態,加強監管已勢在必行。據財政部估算,目前地方融資平台負債超過 6 兆元 (人民幣,下同) ,相當於 GDP 的 16.5% ,較 2008 年暴增近 5 倍。早前中銀監主席劉明康已明確要求內地銀行逐筆貸款進行清查,預料後續將會有更加嚴格的措施出台,以便進一步限制貸款規模。
據了解,目前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執行貸款 5 級分類制度,根據最終償還貸款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 5 類,其中後 3 類稱為不良貸款。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指出,按照內地的規定,只要進入「關注」類別,就要提撥備,故此次監管措施若真的出台,對內地商業銀行經營一定會有影響,但具體有多大的影響就仍待觀察。
不過業內人士對這一新規定的效果存疑,指地方政府未必願意配合。法國巴黎銀行分析師 Dorris Chen 表示,很多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基本都沒有擔保,或者只有政府的信用擔保和隱形的財政擔保,中銀監從銀行系統安全提出的要求,並不代表地方政府一定會去執行。另外,傳統可視為擔保的土地、項目未來產生的現金流以及大企業等,是否亦屬於此次規管的範圍之內,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亦令情況增添了變數。
雖然有分析擔憂內地銀行的撥備因此驟增,但 Dorris Chen 預料,由於新措施出台一般都有寬限期,若銀行在期限之內能找到銀監會可接受的擔保,那數目「也不是特別嚇人」,故相信撥備不會因此而大幅增加。
根據中信證券及內地各銀行在業績報告中披露的數字統計, 2009 年全年新增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約 4 兆元,其中工商銀行 (1398-HK) 新增 4500 億元,建設銀行 (0939-HK) 新增 2679 億元,中國銀行 (3988-HK) 新增 2700 億元,交通銀行 (3328-HK) 新增 800 億元。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