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轎車項目只待準生證 首期1.3億投資已完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工信部相關人士表示,金龍汽車轎車項目已經上報發改委,正等待審批。據了解,金龍轎車項目首期13,404萬元投資已經完成。
中新社援引每日經濟新聞6月8日報道稱,一系列據傳是金龍汽車批量生產的轎車車型的諜照在網上流傳,這讓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汽車)造轎車的傳聞再度甚囂塵上。6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士表示,金龍汽車轎車項目已經上報發改委,正等待審批。
目前這一項目推行的唯一障礙是“準生證”問題,據了解,金龍轎車項目首期13,404萬元投資已經完成,在國家有關政策嚴格限制重復性建設的背景下,能否順利通過發改委的審批成為金龍實現轎車夢的最大變數。
自金龍投資轎車項目的消息傳出后,無論是金龍汽車還是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大金龍)的工作人員都頗為低調,并未透露給媒體任何信息。公開資料顯示,金龍汽車的轎車項目主要依托其子公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進行運營。大金龍將利用原有輕客生產線混線生產A+轎車,產品銷售直指海外市場。
但據了解,金龍轎車項目仍然按計劃順利推進,其首期13,404萬元投資已經按照規劃的時間表完成,正在靜候發改委的“準生證”。
“金龍的轎車項目正在國家發改委審批,審批通過后才是工信部的管轄范疇。”曾在國家發改委任職、現任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的盧希6月5日接受采訪時說。
據了解,2004年推行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于汽車產業準入設定了三個必要條件:總投資不得少于20億元,自有資金不得少于8億元;有自己的發動機廠;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三者缺一不可。
在大金龍轎車項目緊鑼密鼓籌備的背后,有一家企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那就是大金龍的臺灣股東--三陽工業。三陽工業持有大金龍25%的股權,并派駐總經理級別的高層參與大金龍的管理。
據了解,臺灣三陽工業已經依托旗下廈門廈杏摩托公司打造全新的汽車發動機生產線,將與大金龍合作為其轎車項目助力;而金龍汽車的技術中心業已通過“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認定;至于投資額度則是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
問題在于,即便符合準入條件,但“準生證”能否順利獲批依然是未知數。“盡管近兩年汽車產業銷售狀況良好,但從目前眾多汽車企業擴展產能的舉動來看,業內已經有了產能過剩的擔憂。”一位了解汽車產業政策的專家表示,“從力帆、江淮獲取轎車‘準生證’的歷程來看,準入問題無疑是金龍轎車項目推行的最大阻礙。”
坊間多認為金龍轎車項目幕后真正推手是政府,因為廈門市政府在福汽重組前景不定的情況下迫切需要發展出本地的的轎車項目,但據記者了解,實際上轎車項目是金龍汽車出于企業利益方面的考慮。
“金龍推出轎車項目的具體情況我不太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企業行為,并非政府所主導的。”金龍汽車大股東福汽集團相關人士稱。
據悉,一方面,三陽工業希望通過在大陸投資發動機廠為大金龍轎車項目配套,進而進軍大陸汽車制造市場;另一方面,金龍汽車同樣可以通過與三陽工業在臺灣成立的合資公司在臺發展汽車及零部件業務。
在轎車業務的研發和管理經驗方面,三陽工業幾十年來一直與現代汽車合作,在中國臺灣生產現代汽車,同時還在越南成立三陽越南汽車公司生產和銷售自有品牌SYM,這些經驗可以極大地彌補金龍在轎車方面的不足。
金龍對于轎車項目的低調說明了該公司對于上馬轎車項目的謹慎。事實上,除了審批之外,作為轎車行業的后來者,資本、技術、市場等關鍵問題仍是大金龍后續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分析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雖然汽車市場產銷兩旺,但也意味著市場潛力的縮小,雖然目前金龍轎車項目以出口為目標,但將來肯定還是要回歸國內市場,技術上的差距不是短期內可以彌補的。
但同樣有人對該項目表示樂觀。有分析人士認為,大金龍選擇A+轎車并且以出口為目標,一是A+轎車可以和大金龍混用輕客生產線,二是大金龍出口銷量國內第一的業績也有助于該款轎車盡快站穩腳跟,同時可以暫時避開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
(杜琰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