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預期漸明,市場博弈空間不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毫無疑問,去年8月開始的這輪調整是由政策變化引起的。從時空上看,半年以上的時間和20%以上的跌幅定義為中級調整并不為過,何況現在市場還沒能走出調整。但從月K圖形看,也只有去年8月和今年1月的兩根月K陰線,其他5根都是調整中的月陽線。去年8月的K陰是對政策調整預期的擔憂,調整幅度較大;今年1月的K陰則是對政策實施在時間和力度上超預期的反應,調整幅度較小。做這樣的描述,主要為了說明兩點:一是雖然政策仍在主導市場,但基本面還是起到了較強的支撐作用,從周期階段看,政策面的影響將逐步減退,基本面的作用將逐漸增強,政策高位回落拐點引致的下跌也只能定性為中期調整,不會改變市場方向;二是盡管市場對政策的消化沒有完全結束,但從預期到現實,鞋子基本落地,“兩會”可能是市場博弈政策的最后契機,之后基本面可能走向前臺,取代政策成為市場主導力量。
從戰略高度,兩會期間市場博弈政策的空間不大。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的政策方針市場已有預期。比如,2010年預期GDP增長8%、CPI漲3%目標,還是在“高增長、低通脹”范疇,市場環境非常有利。何況從表述上看,GDP是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的8%,偏保守,重質量;CPI漲3%則估計比較充分,考慮了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傳導效應、國內貨幣信貸增長的滯后影響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為資源環境稅費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間。再比如貨幣政策明確提出今年M2增長目標17%左右、新增貸款7.5萬億左右目標。確實,數據顯示政策的退出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市場也因此不敢輕舉妄動,但預計這兩個貨幣政策目標不一定能實現,而且市場已有傳聞,對市場的沖擊也不會太大。這樣市場在兩會期間博弈政策在沒有戰略機會的情況下,主要采取戰術策略,借助提案、議題、事件來形成局部短期機會。比如上周一的低碳、周二的能源、周三的農業、周五的股指期貨都與兩會透露的信息有關,同樣上周四的大跌與查處違規資金和國際板的兩會信息有關。
總體看,盡管有統計表明兩會期間上漲的概率更大,但本周兩會期間有關政策的討論、房價的關注、調結構的壓力都需要市場再一次消化與糾正政策預期,短期難有大的起色。但兩會后,隨著政策這波接近尾聲的沖擊減弱,以及市場注意力轉移到基本面因素,走出調整的可能性會增加。
那么,兩會后基本面的哪些具體方面值得重點關注呢?首先是09年年報甚至是2010年的一季報。從目前情況看,880家凈利潤占比3成的上市公司利潤同比增長60%,超市場預期。今年一季度,從基數、先行指標和已公布的行業月度數據看也很可能超預期。其次是兩個剪刀差——PPI和CPI,M1和M2,前者影響上中下游的贏利結構,后者涉及資金流向。再次,從行業層面,一些政策敏感行業的動向值得關注,如房地產的價量、銀行的息差變化與信貸規模、鋼鐵的整合與鐵礦石談判等等。最后,關注希臘及歐元危機與美元走勢,相關的人民幣升值與商品期貨也會直接影響市場。
基于以上市場分析,在策略上,短線仍可圍繞“兩會”主題,比如農業、環保、科技等板塊。從中長期看,首先可以適當提高持倉比例,中短期搭配,行業與區域并重;其次,遵循兩條主線:1、業績主導邏輯與股指期貨催化下的藍籌板塊,比如銀行等權重板塊和上證50等權重個股;2、經濟調結構下的大消費板塊,如旅游、通訊、文化事業等等;再次,把握兩個主題:1、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臨近,期貨與券商板塊仍有機會;2、年報機會,如業績超預期、高送配以及估值優勢明顯的股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