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28 09:39


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今天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共同舉辦高層研討會,發布了《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的研究報告。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劉鶴主持開幕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維克拉姆·尼赫魯介紹了報告的主要觀點、結論和總體框架,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玉臺主持了第一階段研討會。

該報告是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共同組織的關于中國未來20年發展戰略大型研究項目的成果,這是世界銀行與中國首次以聯合課題組的形式共同開展的研究,雙方高度重視此項研究。課題組成員包括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五十多位專家。

該項研究從2010年11月正式啟動至今,歷時一年多。在充分吸收各方有益建議的基礎上反復修改,最終形成了一個主報告和五個專題報告。主報告是《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五個專題報告分別是:《未來二十年的結構性改革》、《通過技術追趕和創新實現增長》、《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所有人享有均等機會和基本保障》和《與世界實現共贏》。


報告認為,過去三十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經濟以接近年均10%的速度增長;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了貧困;聯合國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均已實現或將要實現。中國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貿易國。2008年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增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報告認為,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中,中國積累了不少重要而獨特的經驗,包括務實有效地推進市場化改革;尋求增長、社會與宏觀經濟穩定之間的平衡;促進地區之間競爭、發揮地方積極性;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穩步融入全球經濟。

展望未來,中國發展既有不少優勢和機遇,也會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從國際環境看,全球化進程仍將不斷深入;新興經濟體持續快速發展,中產階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世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新的技術突破正在孕育之中。中國在利用這些重要機遇的同時,也需要有效應對對外貿易和投資摩擦,持續提升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從國內看,高儲蓄率還可維持一段時期,勞動力隊伍的素質和知識水平將不斷提高,城鎮化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與此同時,也將面臨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較大、環境欠賬較多等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另一方面,盡管潛在增長率會有所下降,但中國仍有望保持從全球范圍看并不低的增長速度。

在考慮上述因素并作有關測算的基礎上,報告提出了中國“到2030年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的發展愿景。由于未來二十年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將明顯不同于過去三十年,中國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已有的發展戰略。其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企業和社會的關系。隨著中國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引進推廣國外先進技術的空間縮小,政府職能的重點應相應調整,從以提供基礎設施等有形公共產品為主,轉向以提供制度、規則和政策等無形公共產品為主,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競爭和創新,降低風險與不確定性。縱觀過去半個世紀的全球發展進程可以發現,那些邁入高收入社會的經濟體,都隨著發展階段提升主動而成功地調整其戰略;相反,未能主動調整戰略或調整失敗的經濟體,往往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報告指出,中國已經認識到調整戰略的重要性,并開始了這一調整過程。“九五”計劃就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十二五”規劃則明確地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中國已取得了積極進展,為未來的戰略轉變打下了重要基礎。報告在“十二五”規劃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戰略,其核心特征是:(1)在繼續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時,注重提高增長質量;(2)實現平衡和可持續的增長;(3)加強創新,提升創造力;(4)充分發揮中國的人力資源潛力;(5)重視市場、法治、價值觀和道德的共同作用。

關于新戰略的實施,報告提出了如下六個重點領域。

第一,實施結構性改革以強固市場經濟基礎。應廣泛借鑒國際經驗,加快推進國有企業股權證券化,可考慮設立國有資本管理公司或投資基金。同時,降低民營企業進入包括戰略性行業在內的相關行業的門檻,激發全社會的創新與創造力。金融部門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推動資本市場規范化,重塑金融監管架構,構筑防范金融和貨幣風險的安全網。在勞動力市場上,要分階段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加強對勞動者的培訓,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勞動力參與率;調整就業政策、工資政策和社保稅費政策。對于土地市場,要完善農地征用政策,保護農民權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健康有序地推進城市建設,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相關收入的依賴程度,提高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

第二,加快創新步伐,建立開放而融入全球網絡的創新系統。政府要在關注某些特定新技術開發的同時,加強制度和環境建設。建立覆蓋全國的研究網絡,支持各地區、各領域的創新活動。建立開放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國際經驗表明,大型企業和為其配套的中小企業群,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應運用綜合措施支持包括大型民營企業在內的大型企業創新,建立公共技術平臺服務于中小企業創新,增加新設企業獲取長期風險資本的可能性。建立高效的專利體系,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建設一批與產業緊密聯系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并通過完善教育體制、擴大對外開放等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提高基礎研究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究活動中的比重,向高水平機構提供充足且持續的資金投入。統籌研究型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創新提供多層次人才保障。促進“創新型城市”發展,聚集高質量的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充滿活力的企業,形成創新的巨大合力。

第三,抓住綠色發展機遇,應對環境挑戰并實現持續增長。綠色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促進綠色發展,不僅能提升發展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而且有可能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實現綠色發展,關鍵是要建立起市場化的減排和環保機制,讓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外部成本。報告提出了促進綠色發展的建議,包括取消對高污染、高排放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建立健全排污權交易、用地指標交易、環保生態標識、生態服務補償計劃制度;制定強有力的環保和排放技術標準,在政府采購中引入綠色標準;加大生態、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公共投資力度;在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中引入綠色增長指標等。

第四,在就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確保所有人享有均等機會。中國目前較大的收入差距,既與人力資本水平有關,更值得關注的是與人們在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流動性等方面的機會不均等有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同時采取三方面措施。首先,向農村居民和流動人口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關注農村和貧困兒童的早期營養和教育,實行農村高中免費教育。其次,改革社保體系,形成可靠的社會安全網。要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體化和“無縫”連接,縮小社會保障待遇的區域和部門差異。繼續擴大農村居民、農民工和城鎮其他非正式部門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覆蓋面。最后,動員公共和民營機構、政府和社會組織,共擔公共服務的融資、提供與監督職責。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機構和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增加非政府機構提供的公共服務,讓更多的利益相關方承擔責任。

第五,建立與政府職能轉變相適應的可持續財政體系。報告提出了財政改革的四個關鍵領域。一是提高現有支出項目的效率,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提高社會和環境公共投資比重。二是優化政府收入結構,提高對能源、資源和污染的稅收,提高國有企業紅利上繳比例,征收房地產稅。三是調整政府間財政關系,將衛生、社保等支出或籌資責任有選擇地上移到更高層級的政府;以更加透明的規則進行省對縣、市的轉移支付,允許地方政府審慎地擴大預算內借款,確保各級政府可用財力與支出責任相匹配。四是加強政府財政管理,提高公共開支效率,將所有公共收支全部納入預算,公布所有預算收支,使預算和開支周期同步,加強政府項目的績效評估,強化國庫管理、賬戶管理和現金管理,監控或有負債情況,確保財政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第六,在更大程度上與全球經濟融合,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使中國與世界形成長期穩定的互利共贏關系。中國要繼續加深與全球的貿易、投資和金融聯系,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提升在價值鏈上的位置,在獲取更多的技術、更廣的投資機會和更高的資本回報的同時,與其他國家建立互利的貿易和投資關系,實現共同發展。在相互依存日趨加深的背景下,中國面向世界的戰略需要遵循“市場開放、公平公正、互利合作、全球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