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重新成為歐元走勢的決定力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過去兩年來歐元一直受股市和其它風險資產的影響,但分析師表示,目前歐元與風險的負相關性終結,經濟狀況重新成為匯率走勢的決定力量。
綜合外電7月8日報道,分析人士表示,兩年以來股市一直是歐元兌美元匯率的風向標,并從投資者風險偏好的轉變中獲取交投線索。但市場逐漸被美國疲軟經濟前景、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元一個月以來的漲勢是否合理的懷疑情緒取代,并開始影響歐元兌美元走勢。
進入2010年后,美元累計上漲20%,并于6月7日上探了1歐元兌1.1876美元高點。但此后歐元區債務危機背景下,美元避險功能所帶來的利好似乎是強弩之末。從6月7日至今,美元兌歐元已累計下跌5%。
歐元本周(7月7日當周)繼續上漲。雖然這期間股市也出現反彈,表明歐元漲勢可能與風險偏好的回升有關,但分析師們卻指出,歐元走高主要是受到了目前美國經濟前景預期下調的影響。匯豐(HSBC)外匯策略師Robert Lynch表示,市場未必更加看好歐元區克服其債務危機的能力。現在看來,這只是因為投資者更為關注美國經濟的疲軟表現。
自2008年金融危機達到頂峰以來,有關經濟崩潰的警告和經濟復蘇的相關跡象一直在交替影響市場走勢,令市場出現大幅波動,歐元兌美元的劇烈波動也成為了投資者風險偏好的指向標。股市和其他風險資產上漲時,歐元便隨之上揚;而當這些資產下跌時,歐元也隨之下挫。
但疲軟的美國就業和制造業數據上周拖累股市走低時,歐元兌美元反而出現上漲,從而打破了該匯率追隨風險資產走勢的局面。此前,美國傳出此類負面消息時,都會促使市場人士拋售歐元,因為這種消息被視為投資者大舉撤離風險資產、并買入美元避險的前兆。
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在圍繞金融風險的擔憂情緒普遍升溫時,美元通常會吸引資金。但這種反常趨勢也有其自然極限,不會一味持續。紐約銀行(BNY Mellon)駐紐約外匯策略師Michael Woolfolk稱,歐元6月份跌破1.20美元時,就預示這一極限的到來。歷史數據顯示,七大工業國(G7)中某成員國貨幣兌另一成員國貨幣在12個月內波動15%以上的情況十分罕見。在G7內部匯率波動過大時,導致這種趨勢發生逆轉的觸發因素通常是,有跡象顯示,某貨幣的升值程度已與經濟基本面因素出現脫節。
就美元而言,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兩周前下調美國經濟前景預期的舉措就充當了這一角色。此次調整促使投資者大幅推遲了對預計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Federal, 簡稱Fed)加息時間,這意味著短期美元帳戶收益低于歐元的局面料將持續更長時間,這是一個利空美元的內在因素。
一周后公布的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nstitute of Supply Management, 簡稱ISM)制造業指數和美國政府6月份非農就業人數報告雙雙證實了Fed更為悲觀的預期,從而掀起了一輪規模更大的歐元兌美元空頭平倉浪潮。
紐約銀行的Woolfolk稱,由于市場人士對基本面差異的關注程度再一次加大,因此2010年上半年常見的歐元交易模式目前看來已不復存在。他稱,歐元兌美元可能恢復與風險資產及風險偏好之間的關聯,但這只有在圍繞金融風險的全球憂慮情緒進一步加重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然而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盡管發達國家股市下挫,但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股市的興趣依然濃厚,這表明全球憂慮加重的條件顯然不存在。他還稱,目前市場根本無需買進美元避險。
(徐明明 實習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