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駛入十字路口 考驗政策智慧
鉅亨網新聞中心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可以歸結為“通脹隱憂下的經濟收縮”。如何化解中國經濟面臨的“內憂外患”,需要政府基于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并施以果斷的政策。
按照統計日程表,國家統計局將在6月11日(本周五)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5月份包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經濟數據。與此同時,預計中國央行、海關總署將在10日左右分別發布金融數據和進出口數據。
綜合機構和專家的預測,5月CPI可能同比小幅上漲0.2個百分點,至3%左右;PPI有望與4月持平,漲幅在6.8%左右。引人關注的是,由于此前已經公布的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出現下滑,在通脹預期繼續上升的同時,工業增加值等數據或將略微下滑。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由于受到國家調控樓市政策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
另一方面,機構普遍預計中國5月進口增長有所放緩,但出口增速較4月小幅走升。當月料繼續維持貿易順差格局,順差額亦較4月放大。不過,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造成的外需萎縮正在醞釀,歐元兌人民幣持續大幅貶值,令中國對歐出口急劇下降,中國出口難以再現昨日輝煌。
上述各項數據表明,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可以歸結為“通脹隱憂下的經濟收縮”。看似矛盾,實則必然。
先說通脹隱憂。首先,去年以來天量貨幣供應促使大量流動性進入市場,通脹是個貨幣現象,貨幣的泛濫導致通脹預期逐漸積累;其次,受災害天氣、游資炒作等因素影響,部分農產品供應出現短缺,農產品、食品價格的上漲直接影響物價的變化,再考慮到去年數據的基數因素,未來幾月物價數據有可能進入快速增長通道;另外,隨著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煤電油氣價格皆有上升趨勢,因此,通脹恐不僅僅是隱憂,而且正在慢慢變為現實。
為何又說經濟收縮呢?一是隨著外部經濟形勢從年初以來有所好轉,許多國家開始實施退出策略,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紛紛重啟加息。中國政府雖未跟隨加息,但亦對刺激政策進行微調,收緊貨幣和信貸,多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孰料此時又趕上了歐洲主權危機蔓延,歐元區通脹率在低位徘徊,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負通脹率。二是金融危機之后,外部環境惡化,出口下滑。歐元對人民幣亦大幅貶值,中國對歐出口急劇下降。順差減少成為外匯占款減少的重要原因,國內貨幣環境進一步收縮。近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揚,已顯示出銀行間流動性緊張乃至短缺。表面是流動性過剩,實則流動性短缺。三是國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已演變為全面打壓。此外,國家對產能過剩行業投資的嚴格遏制,勢必對固定資產投資帶來一定影響。雖然政府再次出臺“非公36條”,但短期內民間投資難以接續上政府主導投資的效力。加之消費增長也面臨不平穩甚至微降態勢,如果處理不好,經濟增長面臨收縮。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正在為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付出代價,如果處理不好,在通脹背景下有可能出現“滯漲”風險。也有可能出現的是,由于實體經濟投資缺乏吸引力,沒有好的投資領域,大量資金從房地產、股市和農產品市場撤出,貨幣回流到銀行系統。銀行也加強風險控制,再次出現“惜貸”景象,企業融資困難,則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上述兩種情況出現一種,經濟極有可能“補跌”。
如何化解中國經濟面臨的“內憂外患”,需要政府基于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并施以果斷的政策。美林全球研究部門的經濟研究主管Ethan Harris認為,只有當出現政策失誤時才會發生經濟二次探底,而政策失誤包括過快地升息或削減政府開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31日在出席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舉行的歡迎午餐會上表示,必須密切觀察形勢,做好預防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準備。“有人說,世界經濟已經復蘇了,現在可以考慮退出機制了。我以為,這個判斷還為時過早。”6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出席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間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濟刺激政策退出將主要取決于國內情況。
未來中國經濟何去何從,再一次考驗中國政府的政策智慧。
(劉暢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