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治療”就是一種“科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20 11:23
■ 觀察家
醫療機構本應站在專業角度向同性戀者及其家屬宣揚“同性戀不需要治療”的常識,但在利益面前,一些醫療機構卻轉而向畸形的“同性戀治療”市場屈服。這番怪現狀,也是對醫療監管和社會執法的挑釁。
各種荒誕的“同性戀扭轉法”近日引發輿論熱議。新京報日前曝光了電擊法、驅魂法、催眠法、注射法、符法等多離奇的“治療法”。而早在2000年,中華精神科學會發布的《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三版》就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中去除了。去年12月19日,中國首例同性戀扭轉治療案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一審判決,判決書中也明確指出“同性戀並非精神疾病”。
有市場是因有需求,來自北京同志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LGBT群體中,1600多名調查對象有近十分之一的人,迫於家庭壓力、社會認同等原因尋求扭轉治療,但並沒有一個案例顯示扭轉治療后,性取向得到改變。
看來,同性戀不是病,各種“同性戀治療”才是“病”,而且是社會病。近兩年來,同性戀平權運動在全球範圍內發展迅速。去年10月30日,54歲的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公開宣佈,“我認為,成為一名同性戀者是上帝賜予我的最偉大的禮物。”今年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做出裁決,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這也讓美國成了全球第21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這兩個標誌性事件,在中國的網絡輿論場上同樣得到了快速和廣泛的傳播,同性戀議題也得以反復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
毋庸諱言,直至今日,多數同性戀者在中國仍要面對家庭壓力、社會認同等境況。強求多數人認同並接納同性戀,與強求同性戀者接受所謂“同性戀治療”,一樣不靠譜。但這並不是,我們就只能守在“存在即合理”面前停步不前。各種荒誕的“同性戀扭轉法”至少暴露出某些職能部門監管嗅覺的遲鈍,以及一些為不良商家提供推廣服務的市場主體在社會責任上的缺失。
比如,既然同性戀不是病,那麼打各種“同性戀治療”幌子的不良商家就有了非法行醫的嫌疑。媒體記者輕易就能探訪到的“同性戀治療”市場,相關職能部門斷無“發現難”、“取證難”的辭。那麼問題就來了:對這些不良商家,為什麼不及時取締?為什麼不依法嚴查並處?
“同性戀治療”之所以成為一個廣闊的市場,與社會觀念的保守也有很大的關係。社會普遍的性向歧視使得一些同性戀者不得不尋求“醫學治療”的幫助,醫療機構本應站在專業角度向同性戀者及其家屬宣揚“同性戀不需要治療”的常識。但在利益面前,確有一些醫療機構放棄了底線的專業操守,並轉而向畸形的“同性戀治療”市場屈服。問題在於,為什麼注射膠原蛋白治理同性戀,竟然還會在三甲醫院存在。這樣嚴重違背醫學常識的治療竟然存在於堂堂正規醫院當中,恐怕不只是醫學水平的問題。
關於性取向的問題,事關社會道德觀念。但是,同性戀治療最終只是一個科學的問題,打“醫學”、“治療”名義進行的“同性戀治療”則是不折不扣的“科學”。從情感上,很多人對同性戀的接受度可以有異,但是,從理智上,則不應接受“科學”的同性戀治療。
□王剛橋(湖南學者)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