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光伏產業異軍突起 企業扎堆低端環節
鉅亨網新聞中心
浙江光伏產業近年快速發展,但主要集中于進入門檻較低的中游,盈利能力較低。
據浙江日報8月6日報道,近晶在探尋浙江光伏產業崛起路線圖的同時,對這一產業發展面臨的“危、難、坎”,進行了深入調查,并進行了深層次思考和研究。
看當下,須防產業“低端扎堆”
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主要由硅提純、硅錠/硅片生產、光伏電池制作、光伏電池組件制作、應用系統五個部分組成。在整個產業鏈中,從硅提純到應用系統,技術門檻越來越低。相應的,企業數量也越來越多,且整個光伏產業鏈的利潤主要是集中在上游的晶體硅生產環節,上游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優于下游。
近兩年,浙江民營企業進軍光伏產業,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包括拉晶、切片、電池片、組件封裝等領域,特別是組件封裝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企業集中度也最高。
寧波太陽能電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宏說,在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做組件封裝就沒有生命力了。特別是近期硅片價格上漲,如果沒有自己的硅片廠或電池片,組件廠的生存會比較艱難。據介紹,2010年六七月份浙江省就倒閉了好幾家封裝廠。
業內人士提醒,浙江光伏企業一定要注重品質和特色,千萬不能再走低端復制的老路子。浙江昱輝陽光能源公司董事長李仙壽認為,對于后來者,必須動腦筋在裝備、配件等細分市場做出自己的特色,這才是浙江企業的優勢。
據調查,2010年省內特別是嘉、紹一帶又有數十家企業投入太陽能電池生產。其中不乏紡織等傳統企業的老板,花上三五千萬元、建一兩條生產線。周建宏提醒:“光伏產業投入很大,像昱輝、寧波太陽能這樣的公司,幾年下來投資已達幾十億元。在投入的同時,還要考慮產品技術的升級換代,因為新興產業的技術、設備更新速度很快。這么多企業建生產線,如果不注重技術研發和儲備,風險會很大。”
浙江光伏企業數量多,但“個子小”,客觀上使得各級政府的扶持措施變成“天女散花”,難以明確重點培育企業,光伏企業普遍面臨投入資金缺乏、科研技術平臺支撐不足等難題。業內人士認為,浙江省應該在這方面有所考慮,如何集中資金對骨干企業、相關科研機構就關鍵技術研發進行重點扶持。這也是避免“低端扎堆”的關鍵。
望未來,“母雞”下蛋困難不少
如果把利用太陽能發出的電力比做“雞蛋”,那么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制造就是“母雞”。
國內外對光伏產業的普遍成本計算是這樣的:一塊晶體硅做成的太陽能電池板可應用25年左右,如果安裝到一座太陽能電站上,基本上兩三年就可收回所有的制造和安裝成本,剩余的二十幾年就可坐收太陽能發電的豐厚收益。
顯然,“雞蛋”更賺錢。光銷售太陽能發電設備,掙的主要還是加工費,是小錢甚至是辛苦錢。想要有更高的收益,就必須在太陽能發電領域花功夫。
據調查,浙江光伏企業目前集中在賣“母雞”上,也就是說,光伏產業鏈中最賺錢的發電環節尚未涉足。這一情況,在江蘇等國內其他省份的光伏產業中大體相同。
是成本限制,還是體制掣肘?
原因一:光伏電力居高不下的價格。
根據測算,眼下光伏發電成本在1.3元/度左右,預計2年內可到1元/度左右。如果建光伏電站想達到8%至10%的內部收益率,折算到光伏特許權項目的上網電價,每度太陽能電價至少要達到1.4元。而眼下傳統電力的最高工業用電價格每度才1元。
眼下太陽能電力與傳統電力在價格上無法競爭。國外之所以能大規模應用太陽能電力,除了生態理念的先行,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補貼。而國內,政府尚未出臺有力且可操作的補貼政策。
原因二:光伏電站的高額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視不同的地域條件及土地成本,光伏電站目前在國內的投資成本每兆瓦在2,000萬至5,000萬元之間。建一座太陽能電站的投入,動輒就要幾十億元,這對浙江民營企業而言,無疑是個巨大的考驗。
調查中,不少浙江民企建議,資本進入光伏發電,除了國家政策扶持外,更需要金融創新工具的引入。光伏電站的投資,可以參照建設高速公路的模式,吸引信托與保險等機構進入,使民企獲得金融支撐。像英利、尚德、向日葵等光伏企業,就在嘗試與國外的基金合作在國外建光伏電站。
原因三:光伏發電的上網難題。
在浙江省內不少光伏企業的生產基地看到,廠房和辦公樓屋頂都已經或正在安裝太陽能電站,大的有5兆瓦,小的也有2至3兆瓦。據了解,這些項目或為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或為“太陽能屋頂計劃”示范工程。然而,這些自備電站發出的太陽能電力,尚沒有一家可以并入電網。
究其原因,要么是電網公司給出的并網條件過于苛刻,要么就是電網公司認為“技術上不可行”,障礙重重。
此外,國家早在2009年3月23日出臺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的暫行辦法,決定有條件地對部分光伏建筑進行每瓦最多20元的補貼。但時至今日,省內這些光伏企業絕大部分還沒有享受這一優惠政策。
對于打算在發電領域分一杯羹的民營企業來說,更深的陰影正壓來。8月10日,我國第二批光伏發電招標將正式開標,招標總額將達到280兆瓦,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然而,目前報名參加競標的多是五大電力集團等央企巨頭,民營企業寥寥無幾。有分析指出,面對“價低者得”的游戲規則,民資除了黯然退出別無他路。當然也有人指出,民企擁有設備成本優勢和先進技術,作為“配角”,可以為央企提供設備與技術管理。此前國內多次招標中也不乏國企與民企合作的例子。
(王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