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調查失業率,統計及早進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失業率統計將逐漸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據報道,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正式實施調查失業率。從登記失業率統計過渡到調查失業率統計,或以后者為主前者為輔的格局,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出現。
這無疑將是失業率統計工作的一個重要進步,也將是促進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有理由呼吁,這樣的進步越早到來越好。
關心失業率統計問題的人們或許還記得,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時,中國社科院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分別發布的失業率統計數據相差甚多,前者稱中國城鎮失業率攀升到了9.4%,后者則稱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2%。兩個數據在公之于眾后,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輿論曾普遍指責,兩個機構的統計數據何以相差如此之大,其背后是否有更嚴重的失業率數據失真的問題?經事后解釋,人們方得知,原來中國社科院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運用的統計方法不同,前者是通過調查失業率統計,而后者卻沿用了登記失業率的統計方法。
手段不同,導致結果大相徑庭,似乎也能讓人理解。但是,幾乎相差一倍的統計結果卻也同時說明,兩個數據中必有一個離真實狀況相差甚遠。鑒于兩種失業率統計方法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距,這其實也就意味著,過去一直使用的登記失業率方法,很有可能無法摸清當下中國真實的就業現狀,對失業人數及比例只能進行輪廓性的描述,但遠遠無法達到準確的程度。
其實,中國的失業統計已經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通過對各級勞動部門層層上報的報表加以匯總取得數據;二是調查失業率,由國家統計局對住戶進行抽樣調查得到數據。不過,國家相關部門所做決策的依據,還是依靠城鎮登記失業率。而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基本還停留在政府內部參考的狀態。
現在,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界,都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即我們長期以來沿用的登記失業率統計,沒有能夠真實反映出中國的失業狀況。登記失業率的弊端,不僅在于會漏統計失業人數,有時候,一些已經登記失業的公民私底下進入非正規就業部門,也未能及時反映在登記失業率統計中。因此,總體上說,通過登記失業率進行統計,只能大體勾勒出失業狀況。
這樣的情形,問題是明顯的。其一,當政府主要依據登記失業率來作相關決策時,由于所參考樣本的自身問題,導致決策結果可能與政策目標有所偏離;其二,當調查失業率只能作為政府部門內部的參考,則社會公眾對當下整體就業、失業狀況無法有系統的認識,不僅知情權得不到完整保證,看問題也容易盲人摸象;其三,當不同部門間數據“打架”,且登記失業率的可信度愈加降低時,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受損。
進而觀之,我們現在所談論的登記失業率,還是指城鎮登記失業率。農村勞動力的失業狀況,未能包含在內。根據抽樣調查數據推算,2009年中國總的流動人口規模1.8億人左右,其中外出農民工是主體,去年末達1.49億人。這么大數量的農民工群體,沒有被納入城鎮登記失業率的統計范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陷。且不少農村隱性失業人口,也沒有能夠進入政策評估系統當中。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登記失業率制度,不是如何加以改進的問題,而是必須由登記失業率統計過渡到調查失業率統計——至少,也要及早進入以調查失業率為主的統計格局中。
有人擔心,如果當下真實的失業狀況比所估計的遠為嚴重,一旦向社會公布,是不是會導致社會心理層面的恐慌?這樣的擔憂其實是不必要的。中國經濟率先從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走出來,這是中國社會之所以穩定,以及民眾對中國經濟懷有信心的重要理由。在危機最嚴峻的時候,曾曝出2000萬農民工被迫返鄉的消息——就業形勢惡化至此,也沒能對整個社會造成多大的負面沖擊。相信民眾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這應是一個理性的態度。
如此,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正式實施調查失業率,這表明了失業率統計正確的改革方向。從落實與推進的角度看,未來應加大財政投入來支持調查失業率的實施,循序漸進,逐步推進。調查失業率的及早實施,也將是統計事業的進步,必將對中國社會的進步產生積極意義。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