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季度壽險扛大旗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季度廣東保費開門紅。
4月29日,廣東保監局公布,1至3月,廣東(含深圳)保費收入483.7億,增長35.5%,其中壽險、產險的增速分別為38%和27.1%。
從保險機構來看,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平安集團等巨頭在業績增長同時,行業集中度在上升,產險市場前三位份額達73.4%,壽險前三位份額為64.9%。與全國情況一樣,保費的快速增長得益于經濟的復蘇,然而,銀保渠道和分紅險是保費增長的絕對主力,由此,亦引發監管部門對增長模式回歸“傳統”之憂。
壽險保費猛增四成
與去年一季度受金融危機影響,壽險保費收入大跌,產險支撐一邊天相反,2010年一季度是壽險支起保費增長的大旗。
4月29日,廣東保監局新聞發言人尹江鰲稱,剔除深圳外,一季度壽險保費收入311.1億,同比增長40%,增速同比提高44.7%。產險方面,保費收入79.5億,同比增長29.6%。
尹江鰲表示,廣東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是壽險增速快而產險增速慢。
廣東保監局壽險處負責人朱偉忠認為,在經濟回升的大背景下,加之對加息的預期和資本市場收益的不確定,更重要是保險機構的開門紅力推之下,成為壽險增長,尤其是銀保渠道增長的主動力。
不過,如果按月看,一季度廣東保費增長總體逐月下降,以1月份增速最為猛烈。同業數據顯示,1-3月,廣東壽險保費增速分別為76%、50%和40%,而產險則較為平穩,前三月分別增長36%、31%和29%,但是增速已經明顯低于壽險。
分機構來看,一季度國壽、平安和太保的人身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18.6億、54.7億和14.5億,同比去年,太保增長95%,近乎一倍,而平安和國壽增速則為32.2%和16%左右,去年增速強勁的平安人壽已經被太保超越。
此外,新入廣東市場的數家中小型保險公司增速驚人,同業數據顯示,一季度陽光人壽保費收入10.1億,同比增長28倍,光大永明保費收入2.8億,是去年一季度的12倍左右。
4月29日,光大永明廣東分公司人士稱,在股東改革和增資擴股后,今年公司保費收入目標是做到前七年的總和,銀保團隊亦從20人增至100多人,合作的銀行網點達到300多個。不過,5月份開始,將主力抓期繳業務。
產品單一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保費快速增長的同時,銀保渠道和躉交的比重過大,且險種依賴分紅險等問題已經顯露增長模式回歸“粗放型”跡象。
尹江鰲表示,一季度,通過中介機構保費收入達338.5億,占全部保費的86.7%,當中銀保比例不低。在保費恢復性增長中,壽險是主力,而銀保又是壽險主力。
從保險機構看,同業數據顯示,在人身險保費收入中,國壽、太保和平安三家的銀保渠道收入分別為62.9億、10.36億和17.55億,比例中以太保71%最高;另外,保費中屬于躉交分別為62.8億、8.01億和18.1億,躉交比例太保亦以55.8%居首。
在各保險公司的手續費支出中,或可看出端倪。
在一季度中,三巨頭除了平安人壽下降數百萬外,國壽和太保手續費支出分別為19538萬和5070萬,國壽同比略增2000多萬,而太保去年一季度手續費支出僅為2231萬,增長近一倍,恰好與太保保費規模增長近一倍吻合。
不過,在銀保渠道中,廣東期繳業務收入比例較大,一季度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4月29日,金盛人壽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駱春宏表示,雖公司一直發展銀保業務,不過期繳業務是重點,以平衡業務結構和長期收益。
此外,保監局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產品單一,實際上一季度各公司增長大都為分紅險。
尹江鰲認為,由于銀行柜臺代理多為分紅險,因此銀保渠道與分紅險銷售增加是相互作用的結果。
同業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壽、太保和平安分紅險為98.07億、13.3億和38億,占比最高的依然是太保,近90%;而在中小型保險公司中,比例普遍都高于80%,如中意人壽、陽光人壽等。
廣東保監局壽險處負責人朱偉忠稱,在二季度將加大長期期繳業務的引導,同時強化各類費用、手續費支出的監管,以糾正業務增長模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