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危情之戰略性新興產業預警
鉅亨網新聞中心
曾經出現在芯片產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正高懸于更多的新興行業之上,如何避免相同的問題被復制,更多地需要從產業扶持政策與體制中破解。
芯片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并非獨有。
自2009年以來,新一輪以科技帶動的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中,各地逐漸消退的芯片產業熱情,正在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
在這一輪新的產業圈地熱潮中,被忽視的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市場與體制風險,又再次潛伏其中,并有可能導致更多成芯的出現。
新“一號產業”潮涌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替代“一號產業”成為新的熱潮。
2009年以來,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出臺,讓正對芯片業熱情消退的地方政府們找到了新的“科技產業方向”。從過去的扎堆上馬集成電路,向“投資更少、產出更快、盈利更多”的光伏、LED、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聚集,已變成地方政府的新趨勢。
2010年兩會期間,就有人大代表表示,中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尚未出臺,地方政府就已經一哄而上——有18個省區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支柱產業,個別省市甚至制定出打造上千億元、上萬億元的新能源產業規劃。
在這個過程中,芯片業的故事正在重演:地方政府被拉升產業升級、改善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的預期所誘惑,不惜承擔巨大的風險,代行投資人甚至企業的職責,而與芯片類似,這些行業也大多是外資占據技術、市場與資金主動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高風險行業。
而在被熱炒的很多領域中,由于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國內企業更多的只能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上展開競爭,無法形成產業互補發展。比如物聯網,很多掛著“國產”標牌的設備與應用中,使用的依然是外資品牌的核心芯片、傳感器。
警惕趕超戰略
國家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意圖,在于通過新一輪以科技帶動的產業變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國家綜合實力長遠發展的趕超戰略,但由于地方意志的潮涌,國家趕超戰略的落實有可能演變為扭曲市場的病因。
“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很可能出現比發達國家更大而頻繁的周期波動與經濟危機。”在2009年末完成的一份報告中,林毅夫等北大專家表示,由于發展中國家企業投資的多是已在發達國家發展成熟、技術相對穩定、產品市場已經存在的產業,“后發優勢”使得它們得以通過對發達國家相關產業發展歷程等已有技術、市場情況的分析,很容易對產業的前景正確預知并達成共識,并引發企業和資金大量涌入具有良好前景的行業,出現投資“潮涌”。
“發展中國家常常以投資拉動經濟,并且投資來源相對分散,更加增大了投資規模并加劇了企業對其他投資情況的估計和協調難度。”該報告說。
這樣的現象,曾經出現在芯片產業,現在則正在戰略新興產業醞釀爆發。
另一個問題是,由于產業的潮涌,國家對產業的扶持資源被稀釋,或是因利益難以平衡而不斷推后,以致錯過產業發展的黃金時間。
對此,有專家認為,一個可行的模式是,政府可以先放任企業進行一輪市場淘汰,再擇其優勝者給予扶持。此舉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可以規避直接扶持帶來的企業市場競爭力不足。
不過,現有的情況是,在科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扶持更多還停留于“普惠”和早期扶持的“一錘子買賣”,當企業發展到較大規模,需要面對國際競爭對手的市場壓制和資本滲透時,國家缺乏系統性的保護與扶持。
一位專家表示,國家部委和各級財政其實也經常對產業進行補貼,但這些補貼過于分散,而且金額普遍偏少,對于創業期的公司可能是及時雨,但對最饑渴的高投資行業和行業龍頭企業,這樣的補貼卻非常雞肋。
采訪中,一位地方政府官員曾頗多感慨:縱觀中國高科技產業投資,從深天馬、上廣電、京東方到中芯國際,這些在核心產業鏈卡位的企業或已經倒下,或依靠地方政府和企業自己的掙扎努力,與國際競爭對手的搏殺只能孤軍奮戰。
給政策不如給市場
不過,國家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扶持手段能否更加多元化,值得期待。
此前,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為什么同樣是由地方政府和企業拉動的投資項目,中國本土汽車產業出現了較多成功者,但芯片行業至今卻徘徊不前?
分析人士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的龐大內需市場拉動了很多本土汽車廠商增長,而在芯片領域,規模最大的PC、通訊、存儲器市場,以及大量附加值較高的高端市場,都被國外企業占據,所以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稍作正面抵抗,即會遭到嚴厲清洗。
一個例子正是DRAM,這一領域已經被三星牢牢把持,芯片業內人士透露,DRAM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多的價格波動甚至崩盤背后,都隱現三星的身影。憑籍技術、資金和市場規模優勢,通過不計成本的打壓,三星可以將其他所有廠商在DRAM領域的威脅徹底掃除。
“著眼內需是最好的辦法。”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任邱善勤認為,過去10年來,中國芯片業一直在走讓出市場、讓出資源換取技術的道路,但現在國內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形勢已經發生變化,這一策略已非上策。
“我認為,芯片產業的扶持思路應該要變化,我們要著眼內需市場,更多提供應用市場而不是資金扶持。”邱善勤說,企業的強大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市場,在國內,很多發展較好的芯片廠商,都是借助身份證、公交卡、機頂盒等產品市場獲得發展,未來這樣的政策推廣應該可以嘗試進一步推廣,比如沿循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的成功模式,以政策鼓勵中國用戶使用本土芯片的產品,“這樣的方式比資金扶持更合理、更有效。”
“給錢不如給政策,給政策不如給市場。”邱善勤說。
發改委宏觀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昌林也曾表示,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對企業更多是直接的資金扶持,對象也主要是國企,現在戰略新興產業中,則更多地通過更加多元的方式,除了政府拿出資金扶持市場、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更將以比如通過政府采購,鼓勵應用等政策,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產業發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