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多國猜疑中國新絲路大計劃是否杞人憂天?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2-03 08:36


一個如此龐大的涉及多國的工程,不會輕而易舉的,特別是中國受到沿途不少國家的深深猜疑。中國財經觀察人士王盈盈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新絲路想建成,必須克服無數的當地政治問題、國際對抗、可能還有戰爭。

從權威渠道獲悉,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將掀開面紗。周邊國家對此做出不同回應,有積極歡迎與參與的,也有懷疑與觀望的。


接近高層的智囊人士透露,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總體思路,規劃將側重頂層架構,不會出現一些市場期待的過細部署。此后,有關部門和地方會根據規劃的思想,進一步出臺有關的配套落實措施。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等一系列合作倡議已經落實。

一個如此龐大的涉及多國的工程,不會輕而易舉的,特別是中國受到沿途不少國家的深深猜疑。新絲路想建成,必須克服無數的當地政治問題、國際對抗、可能還有戰爭。

中國信保國別中心在2014年5月曾撰寫 “一路一帶”相關國家風險狀況分析。

總體上看,該區域有三個突出的風險點:一是大國角力,“一帶一路”國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乃至中東歐都是大國角力的焦點區域,俄羅斯力推“歐亞聯盟”、歐盟積極推動“東部伙伴計劃”、美國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和“印太走廊”設想等,區域內熱點問題不斷,大國在伊朗、敘利亞、烏克蘭等問題上進行博弈,地緣政治關係相對緊張,區域和國家風險顯著。

二是文明衝突,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一路一帶”國家處於東西方多個文明交匯的地區,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的矛盾與衝突、不同民族與種族的矛盾與衝突,呈現易突發、多樣性、復雜化、長期化的特點,某一特定事件的爆發可能對周邊國家乃至多個國家產生較強的國家風險外溢效應。

三是國內矛盾,一路一帶國家多處於現代化建設階段,面臨突出的政治轉制、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艱巨任務,國內政治經濟的穩定性和成熟度較差,容易引發國家風險。

而向來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國也絕不會坐視中國這么明目張膽的在世界大展拳腳。

由於美國在“一帶一路”構想所涉及的東南亞、南亞、中亞及俄羅斯、中東等地均長期以來擁有重要的戰略存在及外交運籌,因此中國在規劃和實施“一帶一路”構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將受到美國的影響,也進一步凸顯了研究把握美國學界、政策界及輿論界對“一帶一路”意圖、方式及前景看法的重要意義。

在美方看來,出於抗衡美國“亞太再平衡”等一系列考慮,中國提出陸海並進的“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在戰略空間上可以實現向西拓展,另一方面也能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能源資源進口需求及急迫的海上頻道安全需求。

此外,中國在雙邊關係、地區及全球事務上拉攏俄羅斯,意在振興歐亞地緣板塊,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打造“去美國化”的地區及全球秩序。

美方認為,中國既是陸上大國,也是海上大國。不斷崛起的中國勢力將加速擴張,必然會將自身力量擴展至全球地緣政治的支點,覆蓋整個歐亞大陸。

從海上來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使中國的觸角超越西太平洋(601099,股吧)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開辟進入印度洋頻道,與美國、印度、日本等國在這些海域的海上力量抗衡。

中國實施“一帶一路”不僅面臨諸多機遇,也存在不少挑戰。在“一帶”建設上,盡管中國擁有資金優勢,但恐怖主義將構成威脅沿線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中國能否處理好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將影響“一帶”建設的前景。

在“一路”建設上,一方面中國可以充分利用海外華人的影響力增強與東南亞的友好關係,另一方面中國在南海等問題上日益強勢的立場也會加強東南亞國家的不安。

近日,加拿大廣播公司新聞網文章表示,中國的新絲路大計劃 “雙贏”、“新常態”,中國的口號顯然更上檔次了,以前最拿得出手的無非是“社會主義好”。北京的外交也是如此。

北京的最新口號描述的是重塑並超越絲綢之路的輝煌。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過去兩年里,中國對加拿大的投資從一年數十億降至近乎零,以及為何近5年里沒有中國領導人訪加。

相反,他們把時間和金錢花在了諸如馬爾代夫、哈薩克斯坦和塞爾維亞這種重要之地了。就像房地產生意。3個最重要的因素是位置、位置、位置,加拿大位置如今看起來太偏了。

而在各國領導人密集互訪后,“一帶一路”獲得多方支援。在隨后前往俄羅斯、阿盟、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時,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又多次提到了通過“一帶一路”實現互贏共利的合作設想。

據不完全統計,中亞五國、俄羅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各成員國、巴基斯坦、老撾、緬甸、東帝汶、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等國元首或政要,都已明確表態支援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促進經貿往來和互聯互通。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沿線各國帶來新機遇,沿線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農業、旅遊等各領域開展互利合作的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是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的一個重要機遇,也是中國走向國際、承擔國際責任之路。加拿大媒體雖然不免有酸酸的口氣,但是也從另外的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新思路計劃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

在中國社科院新近發布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評估(2015):“一帶一路”與周邊戰略》指出,印度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保持謹慎,意在與中國爭奪話語權。

該評估報告指出,在印度看來,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首先是國內經濟發展與經濟轉型的需要。印度學者普遍認為,中國計劃通過“港口和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或者在相關伙伴國家建立經濟特區,以此保持出口競爭力,消除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轉型。

其次,印度認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是針對美國在亞太和南亞兩個地區的戰略部署。一是“重返亞太”戰略,二是美國將阿富汗建設為經濟貿易和能源樞紐的“新絲綢之路計劃”(nsrp)。

《聯合早報》鄭永年專欄刊文稱,在實施絲綢之路方面,中國所具備的一些特殊優勢,可以協助新興市場國家有效克服其經濟發展的瓶頸,激發其潛在成長動力。

絲綢之路沿岸、沿邊國家,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甚至貧窮國家,都急需發展。盡管這些國家多半擁有豐沛的天然與人力資源,但普遍面臨資金、人才、技術與基礎建設不足、市場規模過小、治理能力不佳等瓶頸。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和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係對話會,宣布中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提供投融資支援。

對此,《印度斯坦時報》如此解讀中國的動機:“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目的是挫敗美國重返亞洲企圖和美國在阿富汗建立另一個絲綢之路的計劃。”

該評估這樣總結道:印度關於“一帶一路”規劃內容的解讀主要分為三方面,首先是謹慎歡迎,留意觀察,拒絕表態;其次是保持溝通,密切往來,試探底線;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即為,推出“印度制造”,沖淡“一帶一路”,奪回話語權。

經過國內幾十年的大興土木,中國如今開始計劃、資助、修建或援建一個由道路、鐵路、隧道、橋梁、油氣管道和港口組成的、縱橫亞歐的龐大網絡。北京投入絲路經濟帶總計劃的資金到底多少,不得而知,但顯然是個龐大數目。

商販上一次走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古絲綢之路是在600年前,一路上商隊靠馬和駱駝運送貨物。而上個月,一列載著82個集裝箱的貨運列車從中國制造業小城義烏出發,經21天抵達馬德里。

高鐵技術世界領先的中國希望將其現有的鐵路網絡向海外延伸,如此一來,以后相同的旅程將只需兩三天時間。若不是近年來中國自身變化速度和規模驚人,這一切可能會被人不當成一回事,被認為是空想。

bbc稱,自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以來,中國積極努力借古代“絲綢之路” 的歷史符號,利用現有的雙邊機制和地區合作平臺同有關國家發展經濟伙伴關係,增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信任和聯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秀山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大的構想,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夠建立和打通。如果真能實現打通,那中國成了中間的聚集地,連通亞太和歐洲市場,這是一個世紀性的構想。

但如今日益明顯的是,中國夢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它遠比任何人所想象的更雄心勃勃。在素有“世界經濟風向標”之稱的達沃斯論壇,全世界都在觀察來自中國的風向。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