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物價再出重拳 緊銀根加息或為良策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期物價調控措施出臺之密集,力度之大,實屬罕見。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中國再出重拳控物價。國務院辦公廳11月20日發文,要求采取16項措施,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工作,穩定市場價格。這距離國務院四大穩物價措施僅3天。與此同時,貨幣政策再度出手,央行19日晚宣布,11月29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距離上一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僅10天。有分析人士指出,1個月內2度上調存準率,凍結銀行資金逾7,000億元。
反通脹或是一場持久戰,控物價應以貨幣政策(回收流動性),財政政策(對特定群體發放物價補貼)為主,價格干預則為“不得已而為之”之策。在當前,抓住要害,找到遏制通脹的著力點頗為重要。
收緊銀根,矯正貨幣超發是通脹反擊戰取得最終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指出:“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有報道稱,中國央行當前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盡管有央行官員對此予以否認,但當貨幣供應量增速大大高于經濟增速時,通脹不可避免。例如,年初以來輪番被炒的農產品,一方面是由于炒家手中余錢太多,另一方面是存款利率長期為負,存銀行虧本,投資渠道匱乏,最終只能到農產品市場興風作浪,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漲價潮。對此,央行應多管齊下,除了運用公開市場業務、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流動性外,加息、尤其是非對稱加息也是必須的。
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指出,在通脹壓力下,提高收入也許是增強百姓信心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認為,政府要解決物價上漲和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物價不超過3到5個百分點的上漲,而收入要保持10到15個百分點的增長,略高于GDP增長。如何提高收入?除了對低收入群體發放物價補貼,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落到實處外,鼓勵社會民眾自主創業,拓展投資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是長期努力的方向,而減個稅、非對稱性加息以改變長期的負利率水平則是現實選擇。
另外,在通脹反擊戰中,要慎用價格干預。此番菜價上漲,福州率先啟用限價令,這實際上就是行政干預價格。作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價格管制,行政干預價格只是權宜之計,在特殊時期,偶爾為之,應對下市場失靈尚可接受,但絕非長久之計,因為市場運行有其自身規律,價格最終還要借助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形成。行政干預價格,首先要厘清菜價上漲的背后緣由。“菜賤傷農”,價格干預最容易傷害的是農民的利益,補貼市民無可厚非,但同時也別忘記補貼農民,如果農民無動力增加供給,即便短期內行政干預能壓住價格,長遠看也只能是供應短缺,價格報復性上漲。
涉及民生的生產資料調價也應慎行、緩行。油、電、水、天然氣等近來常出來湊個熱鬧,價格節節高升。國內汽、柴油10月26日提價,創下歷史新高;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10月表示,電價將保持三年穩定,一檔電價下調可能性很小;山西、陜西、浙江、湖北、重慶、蘭州、河南、北京等競相提高民用天然氣價;水價也不甘示弱,在去年底以來多地上演水價上漲大合唱后,上海本月20日開始上調居民自來水價格和排水費。資源品漲價頗具示范和傳導效應,會導致涉資產品成本提高,助推最終產品價格上漲。國家與其價格干預蔬菜等農產品價格,不妨先去干預下涉及民生的生產資料價格,別動不動就開聽證會,更別把聽證會總開成“聽漲會”。
(郭建英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